讓數據說話是孟凡昌工作的目標。
除了對火箭、飛船內部的狀態、溫度、氣壓、加電秩序等上千項參數進行遙測外,孟凡昌還需要對雷測站測量的實時數據進行分析和判讀。
研制調整實時數據處理軟件、完善數據庫、調整參數配置等全部準備工作做完,任務尚未執行,孟凡昌和同事已經體會到了任務的緊張強度。
當火箭運抵發射中心的那一刻,孟凡昌的工作就已經開始,把飛船送入太空后,發射使命已經完成,但數據處理工作仍未結束。
最難的工作在發射前,而最累的工作卻在發射后。
發射任務完成后,孟凡昌面臨著5分鐘內完成所有參數分析判讀,并給出相關報告,在
神十任務之前,事后數據處理時間為8個小時。
從8個小時提前到5分鐘內,這對孟凡昌和同事們來說,是個嚴峻挑戰。一次任務結束,往往意味著下一次任務就要開始。
埋頭處理數據十多年,孟凡昌迄今仍是單身。
較為封閉的戈壁灘環境和工作環境,讓不少人都有和孟凡昌同樣的情況。
后勤保障人員: 不干技術也堅守神十崗位
擔任技術部參謀的山東萊陽人梁曉東的工作是讓部門參試人員明白各時間段里的不同職責。
看似簡單,但梁曉東需要制定160多份調度方案。從總體流程到某項雷達方案,從部門人員到參試設備,哪個部門在什么時間該做什么任務、由誰執行、不同時間點需要操作哪種設備,都面面俱到。
他的工作要精確到每一部設備和每一個人。
山東德州人董效然是技術部黨支部副書記,每次任務前,董效然都要嚴把用人關,將能勝任的技術員推上任務崗位。
很多參試人員執行任務期間孩子無人照看,董效然又承擔起照看這些孩子的任務,自己的一對雙胞胎女兒卻又成了需要照顧的人。
戈壁灘里水難喝、樹難長,但擔任雷測站后勤處處長的沈孝彬卻把后勤工作搞得紅紅火火。
雷測站里建起溫室大棚和養殖場,發射中心搞起了社會服務部,沈孝彬一人挑起重擔,讓全站實現自給。
戈壁深處的雷測站成了全軍最有名的菜籃子單位,沈孝彬說,他的愿望是讓全站戰士吃好飯。
衛生隊隊長李亞楠入伍28年,給多少戰士看過病都記不清了。
雖然和在航天城的妻子距離35公里,但兩個人見面的時間要么是一個月,要么是一星期。
張良春是發射測試站勤務營的一名普通戰士,入伍十年的他見了山東老鄉顯得有些激動。
如今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里,有越來越多的山東籍年輕人,他們來這里追逐自己的航天夢想。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