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8時07分,圓滿完成我國載人航天首次應用性飛行的神舟十號飛船,成功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預定區域。航天員聶海勝、
王亞平、張曉光順利出艙,他們身體狀況良好。26日下午三名航天員從呼和浩特平安飛抵北京 ,之后他們將進入醫學隔離期,進行全面的醫學檢查和健康評估,并安排休養。
26日8時07分,圓滿完成我國載人航天首次應用性飛行的神舟十號飛船,成功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預定區域。航天員聶海勝、王亞平、張曉光順利出艙,他們身體狀況良好。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號,這是神舟飛船第10次從太空返航;從2003年楊利偉首飛太空到2013年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再度出征,10年間我國共有10名航天員進入太空并平安著陸。
15天太空飛行,神舟十號飛船在軌飛行約350小時,繞地球233圈,行程近千萬公里,先后與天宮一號進行了一次自動對接和一次航天員手控交會對接,并進行了首次航天器繞飛交會試驗。
“回家的感覺真的很好。”8年前曾乘坐神六出征太空的聶海勝,兩次飛行后成為我國飛得最遠、在太空生活時間最長的航天員。王亞平作為我國首位“太空教師”,全國8萬余所學校6000余萬名師生在6月20日同步收看了她的精彩授課。
26日下午,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從呼和浩特飛抵北京,據悉,3名航天員將進入醫學隔離期,進行全面的醫學檢查和健康評估,并安排休養。
神舟十號任務完美收官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階段任務順利完成 神舟十號飛船安全著陸后,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完成,實現了“準確進入軌道,精準操控對接,穩定組合運行,健康在軌駐留,安全順利
返回”的任務目標。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在26日國新辦舉行的發布會上表示,
神十任務準備充分,實施順利 ,成果豐碩,完美收官,實現了中國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連戰連捷,為工程第二步第一階段任務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也為后續載人航天空間站的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通過15天的在軌飛行,我們進一步考核和鞏固了交會對接技術,驗證了航天員在軌駐留保障技術。通過在軌維修操作、太空授課和飛船繞飛等一系列空間試驗和活動,為后續任務積累了寶貴經驗。”王兆耀說。
目前,天宮一號已恢復至長期運行軌道。王兆耀表示,自2011年9月以來,我國連續成功發射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和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實現了四次自動交會對接和兩次手動交會對接,預定任務目標全部實現,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階段任務完美收官。
天宮二號有望后年升空
我國計劃在2020年前后建成載人空間站 神舟十號任務完美收官,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26日表示,根據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整體發展規劃和計劃,下一步我國將開展空間實驗室工程的研制建設,計劃在2015年前后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
王兆耀說,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同步進行的載人空間站工程也在按計劃順利推進,計劃在2018年前后發射試驗性核心艙,2020年前后完成中國載人空間站的建造。在此期間,根據需要發射一系列的貨運飛船和載人飛船,向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提供物資的補給和成員的往返。
王兆耀表示,神十任務利用天基測控和地基測控來共同完成太空授課活動,今后根據授課活動的內容還可以再延長時間,載人航天今后還會繼續開展類似活動。據介紹 ,神十歸來后還將在地面開展一系列活動,把太空授課活動繼續延伸。
三年內長征五號或首飛
運載能力達20噸,主要用于發射載人空間站 天宮一號和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 ,標志著我國即將進入空間站時代。隨著空間站的建設和空間應用的發展,我國預計在“十二五”期間實現大推力的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長征七號的首飛。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袁潔26日在國新辦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為進一步加強航天運輸系統的建設,我國開展了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研制,在新一代運載火箭系列型譜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個家族成員,一個是長征五號,是大型運載火箭,是我國在研的最大運載能力的運載火箭,將主要用于滿足載人空間站等發射需求,具備近地軌道20噸以上的運載能力;一個是長征七號,中型運載火箭,將在載人空間站工程中承擔貨運飛船的發射任務,具備近地軌道約13噸的運載能力。
袁潔表示,兩型運載火箭研制工作進展順利 ,研制成功后將主要在海南發射場執行相應航天器的發射任務,目前處在初樣研制階段,整體工作進展順利,研制計劃預計在“十二五”期間實現首飛。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