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錫鑲技藝是由何發展而來,有一個有趣的說法。早在多年前,一名錫匠用錫修補破碎的壺嘴,發現修補出來的壺嘴十分精致,于是民間便開始嘗試用錫來修補茶具。到了19世紀末,威海谷家疃的谷寶和 、谷年和兄弟在當地開辦了銅錫鋪,他們借鑒民間的“錫補”技術創造了獨特的錫鑲技藝。不久,英國強租威海衛,典雅古樸的錫鑲茶具受到往來殖民者的追捧,遠銷海外。上世紀 30年代,錫鑲一度成為威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出口產品之一。
如今,威海鄉土文化研究會會長杜龍池和同為威海錫鑲技藝師承傳承人的妻子共同創辦了一家金鑲玉公司,將錫鑲技藝予以發揚。在工作車間,記者看到,數十名工人全部通過手工制作錫鑲。運回來的錫板在高溫300℃下融化后被澆在用橡膠做成的模子上,經過手工修剪后,就能得到最原始的錫鑲片。將花瓶、茶壺等擦干凈后,再進行打邊工作。圓規在錫紙上畫圈剪下,用木頭打磨成型后粘在壺尾和壺口處。
接下來就要進行壺身的焊接了,鑲嵌過程也需要用高溫錫進行焊接。之后要做修剪挫工作,再經過3次拋光和清洗,最終才能成型。在經過冶煉、鑄造、鍛打、鏤雕、焊接、鑲嵌、打磨、拋光等一整套復雜的工藝后,原本暗淡無光的茶壺煥然一新,精細的龍鳳在壺身上翻騰飛舞,看上去華麗十足。
“現在經過不斷改進,錫鑲的工藝和技術水平大幅提高,種類也從單一的茶壺擴展到奶壺、花瓶等十幾個品種。”杜龍池在此基礎上別具匠心,他嘗試著在一些頗具觀賞性的石頭上進行錫鑲,甚至還研究在礦石和金磚上加上錫鑲技藝。
文/記者 陳界交 劉姝婷
圖/記者 孫傳浩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