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場人物 楊玉興,男,63歲,萊州草辮技藝傳承人,從事草辮技藝多年的他設計出了一萬多個作品,還專門設立了展覽室保存,如今他經常帶著作品到香港、澳門等地區交流學習。
萊州草辮源于沙河一帶農村,據記載,1500年前的沙河農民受發辮的啟示,用三根光亮潔白的麥稈草制出了人字形的草辮,后人使用草辮做草帽又得名“草帽辮”。鴉片戰爭后,草辮成為我國最早進入西方市場的商品之一。2008年,萊州草辮被國務院批準確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楊玉興是萊州草辮技藝的傳承人,從事草辮行業50多年。他說,在萊州當地,幾乎人人都會編“萊州花”草辮。“萊州花”是將5根麥稈用拇、食、中三指指尖將麥稈挑壓交叉折疊操作編成的一種花紋,是草辮最基本的一種編法。
“在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初,制售草辮是不少家庭的重要收入來源,油鹽醬醋全靠它。”楊玉興說,不要小看這些草辮,1915年,萊州草辮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獲特別獎,被譽為世界最優質草帽辮。
新中國成立初期,萊州也出現了許多能工巧匠,創新出細不超兩毫米的“細擴草”、“扇子面”、“篩子”、“粽子”、“蜈蚣”等品種。各種草辮千姿百態,各具特色。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萊州草辮在傳統的麥稈草辮、草帽、提籃等基礎上,又相繼增加了茶墊、坐墊、地席、門簾、果盒、紙簍、拖鞋以及用麥草制作的貼畫貼盒等,受到歡迎。
退休后的楊玉興租了一處250平方米的廠房,將這些年他設計出的草辮制品都陳列在這里,一萬多個草辮制品,沒有一個重樣的。楊玉興給它們編上編號,進行展覽。除了原色的草辮制品,還有各種顏色拼接的造型,楊玉興還加入了巴西草、皮革、毛線等材質,草辮制品多種多樣,散發出時尚氣息。
“草辮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十分費勁。”楊玉興拿起一個草辮做的手提包告訴記者。在選料上,首先要選取澆水較多、秸稈松軟且細長的秸稈。等到秸稈收回來后,不能直接用,要將內層的秸稈一節節地擇出來,一般一根秸稈只能擇出兩三節可用。擇好的麥秸在水里浸泡至松軟,再經過漂白或染色,才可以用來編制 。此外 ,還要將麥稈壓平,再用小刀順著纖維削,或將它斜剪成片,用來貼制禽鳥和花卉。
“與過去相比,目前在萊州從事
編草辮的人并不多。70歲以上的老人是高端生產、傳承者,草辮藝術的精華大多被他們掌握,年輕人還沒有能接手的,健在的老前輩每年都有辭世的,能制作比較復雜的草辮工藝品的人正在逐年減少。”楊玉興告訴記者,由于編草辮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創造力,年輕人要想學習,耐得住寂寞是入這一行所必需的素質。這種技藝如果再得不到很好的保護,再過些年會面臨失傳的危險。
文/通訊員 曲建鵬 圖/本報記者 孫傳浩 記者 陳界交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