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錄紅積攢了多年的鞋墊精品。
割花鞋墊用的絨線,柔軟,細膩。
縫制鞋墊的工具非常簡單,但一針一線縫起來很費工夫。
像這樣的制作鞋墊用的圖案,閆秀榮有上千個。
割花鞋墊是60歲的閆秀榮一輩子割舍不下的手藝。
出場人物 王錄紅,46歲,五蓮縣洪凝鎮紅泥崖村村民,從16歲開始“割”鞋墊。
閆秀榮,60歲,五蓮縣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割花藝術傳承人。
“七彩花線細又長,納雙鞋墊送
情郎,物輕人重奴情深,伴君穩步走四方。”日照五蓮縣有一種傳統民間手工藝術品——割花鞋墊,當地俗稱“割花子”,現已成為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近日,記者來到五蓮縣紅凝鎮紅泥崖村探訪。
在紅泥崖村,記者見到“割”了30多年鞋墊的靈巧村婦王錄紅。啥時候開始會繡鞋墊的,王錄紅也答不上來,她記得很小的時候,家里老人就告訴她,這是姑娘家都要會的女紅。
在五蓮縣,有這么一個規矩,媒人說媒時,必須在懷里揣一雙姑娘做的割花鞋墊,到了男方家里,得把鞋墊拿出來,從割花鞋墊就能看出姑娘有多靈巧。“見面的時候,如果覺得女婿還行,就得送雙鞋墊,如果不送的話,就是相不中了。”王錄紅說。
這樣的老傳統,一直流傳至今。正如民間小調《繡花行》中唱的那樣:七彩花線細又長,納雙鞋墊送情郎,物輕人重奴情深,伴君穩步走四方。當然,如今送鞋墊的對象已經不局限在心上人之間,對兒女們的關愛,對親朋的祝福,都可以凝聚到鞋墊中。正因為手工的精巧,五蓮的割花鞋墊工藝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冬天沒農活,王錄紅就坐在炕上一針一線地縫制鞋墊。“她現在已經是我們村里技術最好的啦。”來她家串門的鄰居告訴記者。記者看到,王錄紅納出來的鞋墊針腳細密,圖案精美。“給你看看我這六七年攢的鞋墊吧。”王錄紅從衣櫥最下面翻出了她的寶貝。這些鞋墊包括多種圖案,比如牡丹、梅花、兔子等。“這些連我都沒見過呢,誰知道她偷偷藏了這么多。”女兒陳迪在一旁說:“我不會割,我穿的鞋墊都是我媽割的,有時候跟她要她還不給。”
“這鞋墊多少錢一雙啊?”記者問。“我可不舍得賣,做一雙鞋墊要十幾天呢,多少錢都不賣。”王錄紅說。為了不耽誤干活,婦女姑娘們割鞋墊的時間一般是農閑時。
割花步驟
一雙花鞋墊要縫4萬針 為什么五蓮人都稱納鞋墊為“割”鞋墊呢?這是因為“割”是做鞋墊的最后一道步驟,就像割小麥一樣,是最后收獲的一步。
閆秀榮為記者演示了割花鞋墊的步驟。她將做鞋墊的碎布平鋪在桌子上,在上面抹一層面糊,再鋪一層布片,再抹一層面糊,如此反復幾次。然后將其剪成鞋墊的形狀,再將塑料模上畫出的圖樣拓在布片上,兩只鞋墊都拓好樣子,然后對折、重合,中間夾上麻布片,就可以納繡了。繡好后,從對折的鞋墊中間均勻地切開,鞋墊自然成“絨”,兩只相同花色圖案、方向相反的鞋墊就做好了。“一雙43、44的大號繡花鞋墊,要縫上4萬針呢。”閆秀榮說。
文/記者 周曉荷
圖/記者 陸金星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