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燕農 我國體育界近年公布的興奮劑案例,絕大多數都與瘦肉精有關。國家體育總局年初在“奧運備戰期間食品安全問題會議”上重申,不允許運動員在外吃豬肉和牛羊肉,同時要求訓練基地的肉類主動提交興奮劑中心檢測。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為此購買了食品安全快速檢測儀和視頻合成色素檢測儀,對每一批食材進行抽檢,確保不含生長素、瘦肉精等。(2月27日《新京報》) 對中國競技體育來說,奧運年,萬事皆會小心翼翼,這已經不是什么秘密。而食品安全問題,就像高懸在各個備戰運動員頭頂上的一把利劍,稍有不慎 ,多年的辛苦就有可能化為烏有。所以,國家體育總局出臺一套嚴謹的食材“特供”、上報 、檢驗以及運動員飲食制度,是可以理解的。
值得討論的是,體育總局不是衛生、工商、質檢、食品監督等部門,對食品安全監管問題沒有市場實戰經驗。但是,一方面體育總局對當前食品安全問題的判斷,與民眾的切身感受基本一致;另一方面,其出臺的一系列內部食品安全保證措施,行之有效。從與供貨企業簽訂安全協議,到上報備案,再到對每一批食材進行抽檢,如此專業的監管程序被體育總局搞得有聲有色。
或許有人會指出,運動員的食品安全有保證,關鍵是食材“特供”,起點遠遠高于自由的市場入口。但不能否認的是,即便是食材“特供”企業,依然也是企業,而企業天生就不是道德的圣人,連知名企業如雙匯都概莫能外。所以,運動員食品安全,更重要的還是食材采購之前的協議監督和采購之后的檢測檢查。說起來,訓練局的檢測手段并不高超神秘,只是配備了食品安全快速檢測儀和視頻合成色素檢測儀,并且對每一批食材進行抽檢。這或許是最簡單的食材監管手段,但也是食材監管鏈條上最重要的一環。
當有關專家還在振振有詞地說:“安全的食品是生產出來的,不是靠監管出來的,更不是檢測出來的”,體育總局用行動給此類謬論一記重重的耳光。身為“門外漢”的體育總局能將運動員的食品安全監管到位,身經百戰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更應當深刻學習體育總局好榜樣,把百姓健康看得如金牌、銀牌一般重要。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孟祥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