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膠南市張家樓鎮東草泊村,曾經的荒溝變成了一片片楊樹林。
繼林業“包產到戶”、林業抵押貸款兩大變革之后,小林地將再發生大改變。從明年起,青島預計建成專門的林權交易市場 ,林權交易將像買賣房產一樣容易 ,林權變“商品”,交易走上正軌 ,這為被稱做“第三次土改”的林權改革又添新篇。
荒山背后有著怎樣的生財之道?記者采訪了解到,以林權改造為契機,島城不少市民打起了樹林的主意,林農們通過承包山林,在山上種楊樹種茶樹做加工,養肉雞養黑豬還養梅花鹿,一年能賺幾十萬,昔日寸草不生的荒山如今成了“取款機”。
包山林 既是城里人,也是“山大王” 到鄉下買一片山,親手打造一片屬于自己的林場,是不少人心里的夢想。錢德順(化名)就是這樣一位實現了夢想的“幸運兒”,在事業單位工作的他,承包了70畝荒溝,并終于拿到了林權證的“綠本本”,正式擁有了第二個身份——承包林地的“山大王”。
11月10日,記者隨錢德順來到位于膠南張家樓鎮的林地現場。
“我們現在去的這片地方,在十幾年前還是一片荒溝。”錢德順告訴記者。順著他的目光,記者看到一排排整齊的楊樹筆筆挺挺。走在楊樹林中,抬頭可以看到藍色的天空,地上陽光斑駁,很是寧靜。錢德順撫摸著楊樹,滿臉滿足地告訴記者:“這些都是我2004年親手種下的,今年3000多棵速生楊已經可以賣了。”
至今,錢德順還記得自己剛包下這塊地時的情形。“1995年,這里全部都是荒山、荒溝,雜草、荊條到處都是。”錢德順告訴記者。開山造林由此開始。1996年,他種下第一批3000棵楊樹,可因為雜草、干旱等原因,到2004年只剩下500多棵。“2004年后開始使用大機械,也逐漸有了管理經驗。”錢德順開始雇人照看林場,平日里忙工作的他,只有周末才來看看。“一點都不費心思,而這幾年陸續投入的近10萬元,將會在今年一起賺回來”。
原本對林業一竅不通的錢德順,現在成了“林業專家”,懂管理、懂規劃。
“去年,我拿到了林權證,這70畝林地,我還能再擁有50多年。”錢德順對記者說。據了解,林權證是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登記發放的證書。根據《森林法實施條例》的規定,自2000年4月18日起,啟用新版林權證。林地的承包期為70年。承包期屆滿,可依法繼續承包。
“你看,那邊我要建一個水庫,這邊修一條公路。”錢德順指著遠方告訴記者,規劃著未來林場的樣子。砍掉這批速生楊之后,他打算開始種植薄皮核桃,”“這才是盈利的開始。”他笑著說。
像錢德順這樣下鄉承包林地的城里人,在青島越來越多。僅在膠南,根據林權勘察外業調查表的統計,非本村村民承包林地的人數已經有53人。在城陽、嶗山等地,也有不少人開始承包林地,當起“山大王”。他們有的林地上種菜林下養殖,有的大面積承包林地做起旅游生意,有的甚至啥都不干,就用林地抵押換來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