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毛建國 一邊是國外認為存在安全隱患,另一方面是有關部門回應未超國家標準,新近發生的“雀巢嬰幼兒米粉事件”,再次引發消費者對食品的海內外“雙重”標準的困惑。類似食品標準“內外有別”的現象并不少見,多年數據顯示中國出口食品比內銷食品合格率高,暴露出中國食品安全標準“內外有別”、嚴重滯后的尷尬。(4月20日《中國青年報》) 如今,大多數產品都已經實現了市場的全球化,很難理解,同一個市場為什么會有兩個標準存在?按照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團長邱寶昌的說法,“標準之爭就是利益之爭”,標準低一點,就有大量企業被放進去,而標準一高,一些生產能力落后的企業就會被淘汰出局,“我們的某些標準恰恰是遷就了一些落后企業,質量不高”。邱寶昌給我們提供了觀察問題的一個新視角。
這種利益博弈,有時候甚至被貼上保護民族產品的標簽。也因為如此,“雙重標準”很多時候顯得理直氣壯。把保護民族產品,與保障民眾健康對立起來,這是一種莫大的悲哀。食品標準“內外有別”久矣,而那些落后企業跟著落后亦久矣,直至他們把落后當成了習慣,原本是讓他們“喘息”一口氣,結果卻發展成了“哮喘”,上氣不接下氣。
“雙重標準”的吊詭,還不止于此。當我們感慨一些洋品牌出口中國的食品,實行雙重標準時,卻不知國內一些廠家,對待中外市場同樣執行兩種標準。在國內,產品質量頻出;可一旦出口,質量立馬提高,合格率幾近百分百,“出口轉內銷”大受歡迎。到底是技術問題,還是認識問題?到底是能力問題,還是品格問題?
標準的出臺是有嚴格程序的,是經過相關部門嚴格把關的。所以很難說清是廠商綁架了主管部門,還是主管部門主動貼上了廠商的屁股。資本“為人民幣服務”可以理解,但是某些主管部門為什么要幫著資本逐利,難道它們也是在“為人民幣服務”?
同一個市場只應有一個標準,這是基本常識。想不到,基本常識還需一再強調。而這與食品安全事件頻發,難道不存在一定聯系嗎?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孟祥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