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巴山牛 “京15條”規定,未能提供連續5年(含)以上在本市繳納社會保險或個人所得稅繳納證明的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將暫停在北京購房。令人始料未及的是,這條住房市場調控政策也抬高了相親門檻。在中山公園相親會及一些婚戀網站中,部分女性的擇偶條件增加了“五年納稅證明”一項。(2月23日《法制晚報》) “五年納稅證明”的實質,無非是外地人在北京購房的資格。人不是蝸牛,不能背著房子來到這個世界。應該理解那些希望對方有購房資格的女士,她們不是勢利,而是現實。房地產調控政策居然調控到了兩性交往領域,這實在讓人哭笑不得。公共政策的“蹺蹺板效應”以及由此給公眾生活帶來的影響,理應為制度設計者所正視。
一個從未在北京工作過的購房者,很可能是用于投資獲利,而單純為獲利而購房無疑是高房價的背后推手。而一個在北京暫住的外地人需要購房,即便時下沒有五年納稅證明,如果一心想通過努力工作融入這座城市,五年時間也不算太長。但是,愛情不能等得太久,婚姻不能煎熬得太久,僅僅因為沒有購房資格就被心儀的姑娘打入另冊,這種滋味恐怕會比買不上房子更難受。
馬克思曾經指出,人的創造物反過來支配人自身,這就是異化。房子是人修出來的,但反過來支配人的命運,這就是人在住房面前的異化。異化不僅會降低個體的自由感,也會影響到個體在群體中的價值體現。
應該承認,隨著市場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公平原則從商品交易領域日益滲透到社會生活領域,特權帶來的優越感和對他人的壓制越來越少,自由選擇越來越成為締結婚姻的決定性因素。但是,減少并不等同于絕跡。一旦某項公共政策有意或者無意強化某一階層、某一地域、某一領域的特權,就很可能迅速投射到婚姻之中。嚴格意義上說,在“京15條”的出臺中,北京市并未刻意歧視外地人,因為針對本地人的限購措施是同時出臺的,而且抑制外地投資者購房以防助推高房價的動機本身也不難理解 ,但由此導致的北京戶口“含金量”上升,并且出現了“政策婚”等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是值得關注和警惕的。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孟祥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