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午山腳下臨海斷崖南側,距岸百米處有一座17米高的石柱,形如老人坐在碧波之中,人稱“石老人”。石老人是我國基巖海岸典型的海蝕柱景觀。11月17日,記者了解到 ,在經過千百萬年的侵蝕之后石老人也現出老態,“老人”身上的裂痕有所增多,“手部”和“嘴部”都有兩處掉石的痕跡。石老人該由誰來管理和保護呢?記者先后采訪了嶗山區建管局、嶗山區旅游局、石老人海水浴場管理處、市海洋與漁業局、市文物局等有關部門,他們都表示不歸本單位負責。“石老人”是不是應該修復,到底該由哪個部門負責維護呢?
>>>現狀歷盡滄桑“石老人”老了 “石老人”以手托腮,注目凝神,每天晨迎旭日,暮送晚霞,伴著潮起潮落,歷盡滄桑,不知度過了多少歲月。這個由大自然鬼斧神工雕鑿的藝術杰作,已成為石老人國家旅游度假區的重要標志,也是青島著名的觀光景點 。然而在經歷歲月的侵蝕之后,“石老人”也開始現出了“老態”。
11月17日,記者了解到,“石老人”的“手部”和“嘴部”有兩處掉石痕跡,與周圍巖石相比顯得很新,在其他部位可以看到有多處裂痕。這座因海蝕風化形成的獨特自然景觀,正遭遇著由于海蝕和風化帶來的“傷痛”。“萬一被浪打倒了或者是風化侵蝕變形了,是不是就失去了這個景觀?”家住嶗山區的市民杜先生向記者講述了他的擔心。
>>>價值是城市名片和歷史見證 島城知名文史學家魯海告訴記者,“石老人”是大自然賜給青島的一件禮物,作為島城最著名的自然景觀之一,已經成為城市名片。“海邊這種海蝕柱本來就不多,像“石老人”這樣中間有洞、富含人文色彩的就更少了。”魯海說,他認為應該要把“石老人”的功能和利用方式以及價值在人文和自然當中展示出來。
關于“石老人”的自然價值,青島65中地理老師郭成強介紹,“石老人的脖子比較細,是因為當年的海平面就在這里,海水不斷沖蝕的結果。當初露出海面也沒有現在這么高,再后來地平面上升,脖子便高出了水面,“石老人”露出了上半身。”郭成強說,從這個角度說,“石老人”見證了歷史的變遷。
>>>爭議保護與否各有說法 對于風化帶來的變形該怎么應對呢?郭成強認為,風化的過程從來沒有停止過,今天“石老人”變老的現象也算是一種自然的過程,對此,沒有必要過多的擔心,更沒有必要去阻止這種變化。“讓“石老人”繼續風化,讓他永遠以自然的面貌呈現在大海邊才是最美麗的,對自然的風化過程我們也應該尊重自然的進程。”郭成強說。
而魯海則認為,作為自然景觀,“石老人”具有不可復制的特點,“以前棧橋也曾經因為臺風被打斷過,但是尚能修復,而“石老人”一旦損毀,無法修補,不可復制,絕非金錢能夠做到的。”魯海說,他認為,從“天人合一”的思想來看,“石老人”是人類與大自然的共同遺產,我們要保護其真實性,盡可能地維護其老人的形象,將其完美無缺的傳承下去。
>>>管理“石老人”養老誰來管 那么,“石老人”該由誰來管理和保護呢?記者先后采訪了嶗山區建管局、嶗山區旅游局、石老人海水浴場管理處、市海洋與漁業局、市文物局等有關部門。嶗山區建管局、嶗山區旅游局、石老人海水浴場管理處表示,雖然有一個石老人國家旅游度假區的概念,但卻沒有設立過具體的管理部門,也沒有部門負責管理過。市海洋與漁業局有關人士表示,青島市目前有56個島嶼,但“石老人”卻沒有被列入,具體的開發保護應該是嶗山區或者文物局的事。市文物局有關負責人則表示,雖然“石老人”的故事傳說已經被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石老人”景觀本身卻沒有被列入,因此他們也覺得如果要保護應該是嶗山區來負責。“石老人”是不是應該修復,到底該由哪個部門負責維護呢?歡迎您在18日9:00至15:00撥打本報記者電話80889381發表看法。
記者 李娜 連茂明
“石老人”的美麗傳說 相傳,石老人原是居住在午山腳下的一個漁民,與女兒相依為命。后來女兒被搶進龍宮,老漁民日夜在海邊呼喚,直盼得兩鬢全白,仍守候在海邊。后來龍王施展魔法,使老人身體漸漸僵化成石。姑娘得知消息,拼死沖出龍宮,向變作石頭的父親奔去。當姑娘走近嶗山時,龍王又施魔法,把姑娘化作一巨礁,后來人們把這塊巨礁稱為“女兒島”。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郭新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