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評面丨放生須謹慎,莫讓大“鱔”成大“鱷”
特約評論員 宋守山
在剛過去的一個月,鱷雀鱔如果不說自己是“魚類第一網紅”的話,其他魚估計不敢說自己是第二。河南汝州云禪湖水域為了抓捕鱷雀鱔,抽了一個月的水,引發全民圍觀。在抽水機的轟鳴和輿論的熙攘之中,有人問,這不僅勞師動眾,也占用了大量公共媒體資源,值得嗎?要我說,值。這場抓捕所形成的全民圍觀,不僅讓公眾認識了什么叫做鱷雀鱔,更上了一堂極有意義的網絡環保課。
雖然目前從法律意義上來說,鱷雀鱔尚未進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等相關名錄。但是,通過這次媒體的“圍獵”,讓更多人知道了包括但不限于鱷雀鱔這些外來物種,如果不做好嚴格的管理,盲目放生,會給地區生態帶來多大的損害,有些人在今后“大發慈悲”的時候,可能會因此三思而行,會不會因為一時的“善”,而給其他物種帶來滅頂之災。
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說,“物競天擇”是生存的必然。并且,伴隨著全球交往越來越密切,社會的運轉越來越快,物種之間的交流也會成為一種常態,這也使得世界變得更為豐富而多元。但是,這種“多元”狀態的出現,是在自然的緩慢進行狀態中所形成的。否則可能會出現物種的頂尖霸主,形不成良性循環,給生態環境帶來滅頂之災。比如,有人就想給這種叫鱷雀鱔的魚以更大生活空間,讓它們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可最終結果卻是其他的水生魚類都會成為鱷雀鱔的食物。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真應該引起一些人的反思。
受到傳統文化等多元因素的影響,特別是這些年來,放生成了一些人的行為“習慣”,經常在公園里、水塘邊看到有組織的放生。這種富有愛心的行為本無可厚非。但是,任何事情都可能過猶不及,放生更是如此。不僅要注意常識,不要將淡水魚放生到海洋里,更要在面對外來強勢物種的時候,需要仔細思考一下,會不會給其他物種帶來嚴重的影響,會不會影響當地的生態。如果因為自己的一時“心善”,導致其他物種的團滅,又何來“慈悲為懷”呢?
(作者為青島科技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媒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