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 開新局丨山東沂南:富裕村居建設助推鄉村振興走在前
盛夏的清晨,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界湖街道棗林莊現代農業創業園木棧道兩側,五顏六色的鮮花迎風綻放,成片成片綠油油的毛豆和花生正在茁壯成長……
“我們村靠近縣城,這幾年,年輕人大多進城務工了,老年人又‘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土地或種滿樹木或閑置撂荒,讓人看了很是心疼?!睏椓智f村黨支部書記李書勛介紹。今年,該村采取黨支部創辦合作社模式,流轉了467戶農戶土地1000余畝,與山東青果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并引進界湖街道國有公司、龍頭種植企業深度合作,建設了千畝有機綠色種植基地,形成了“黨支部創辦合作社搭平臺、街道國有公司墊資金、金豐公社主運營、青果食品公司?;厥?、中華聯合保險作保障”五位一體模式,相互賦能,實現收益最大化?!艾F在,每年可實現群眾土地收入130多萬元,村集體增收20萬元?!?/p>
“我今年64歲了,以前種地,后來種大棚,現在年紀大了,種不了了。去年通過村里合作社把土地流轉出去,就算在家躺著啥也不干一畝地也能收入1300元,而且我白天還能在農業園里打零工,晚上負責園場看護,一天能掙150元,比我自己種地強多了?!睏椓智f村村民李青三就是467戶實實在在的受惠者之一,說著,他臉上已經掛滿了幸福的笑容。
眼下,像棗林莊這樣黨支部創辦合作社引領富裕村居建設在沂南縣“遍地開花”。今年以來,沂南縣圍繞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堅持黨組織引領、特派員推動、合作社主導、合伙人共建的思路,積極謀劃富裕村居建設,探索了集體增收、群眾受益、企業發展多方共贏新路徑。
其中,將村黨組織創辦合作社作為富裕村居建設主抓手,注重發揮合作社在土地流轉、產業發展中的引導作用,構建支部主導、合作社主體、多方聯建的村級經營平臺,探索了國企參與運營、種植公司托管、龍頭企業利益聯結的合作社運營新模式,以抱團發展助力集體增收。蒲汪鎮張家汪湖村成立合勝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盤活200余畝土地和村集體倉庫統一發包,一部分發展生姜、芋頭產業園,另一部分土地小麥玉米輪作,年可實現群眾土地收入保底10萬元,集體增收5萬余元;岸堤鎮田家北村盤活村內500余畝土地,與山東魯供豐禾農業服務公司簽訂長期合作協議,由公司負責良種、化肥,村集體管理,實行小麥玉米輪作種植,村集體可實現年收益26萬元;湖頭鎮肖宋哨村黨支部創辦的永寶中草藥種植合作社,帶動周邊6個村莊流轉土地1200余畝種植金銀花,帶動1000余名群眾實現增收致富,2022年春季采摘金銀花4.2萬斤,銷售額達200萬余元,實現村集體增收43萬元;依汶鎮店子村依托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大力興辦村辦企業,將沂蒙老區特色產品超市開到了省城中國重汽集團總部餐廳,通過自營售貨柜、合作超市、線上網絡銷售等方式,逐漸形成了穩定、多源的銷售渠道。營業4個月銷售收入達到20余萬元,村集體實現增收5萬余元。
致富道路千萬條,條條大路謀振興。除了黨支部創辦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外,沂南縣還總結形成了“飛地經濟”、國企助力、物業經濟等村級增收“十種模式”并進行復制推廣,全縣36%的村新上產業項目,集體經營性收入占比大幅提升,為推進富裕村居建設開辟了更多新路徑。在沂南縣界湖街道小微企業創業園區,我們看到的是另一條嶄新的富裕村居建設之路。為解決村居“實力有限無法投、沒有地方無處投、看到項目不敢投、沒有資金不會投”的難題,“2019年5月,我們正式啟動小微產業園區項目,園區占地350畝,由街道國有公司統籌進行園區規劃、項目建設,整合村級資金入股參與分紅,預計年度分紅可達150萬元。”界湖街道黨工委書記劉向元介紹說,“跨村發展、股份經營、保底分紅”的“飛地抱團”富裕村居發展模式,既解決了企業發展缺廠房的問題,又為“有錢沒地、有地沒錢、既沒錢又沒地”的不同類型村居實現了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村民穩定分紅,還通過國有公司運作降低了風險,實現了經濟發展“村內經營到村外、粗放經營到集約、分散經營到集中”的轉變。目前,園區已吸引了圣良莊、潘家莊等15個村居整合資金4450萬元入股園區項目。
此外,結合實施城鄉融合戰略,沂南縣探索實行鄉村振興特派員制度、鄉村振興合伙人制度,以縣直單位副科級以上領導干部為主體,“一村一員”選派296名鄉村振興特派員,發揮理發展思路、拉供需清單、搞村企對接、解民生難題作用,推進與鄉村振興合伙人工作有效銜接,進一步優化城鄉要素資源配置,發揮企業優勢、盤活村級資源、推動合作共建共贏,賦能富裕村居建設。
“縣里為我們村派來了鄉村振興特派員,到村以后我們一起梳理村內資源特點,盤活了80余套閑置院落,細致整合后集中發包給鄉村振興合伙人企業山東弘順食品有限公司用作職工宿舍,為村集體再入一桶金。”張莊鎮譚家峪子村黨支部書記尹作夫介紹。閑置院落的再利用既解決了企業職工住宿問題,又增加了群眾收入,還為譚家峪子村村集體每年帶來4萬元的收益。同樣,在青駝鎮劉家河疃村,盤活閑置老學校院落,由鄉村振興合伙人企業投資,把加工車間搬到村中,老百姓家門口就可實現就業,工人月收入可達3000-5000元,村集體年增收2萬元。在蘇村鎮牛家小河村,在鄉村振興特派員吳群烽的牽頭下,村里盤活83畝閑置土地入股臨沂市康利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實現集體年增收19萬元,幫助43人就業。
“富裕村居建設是沂南縣在鄉村振興大潮中,探索出的以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以強村帶民富、以增收強服務的共同富裕新路子。下一步,我們將建立多部門聯合推進、村集體經濟提質增效“擂臺比武”等機制,推動村集體經濟結構由單一型向多元化、村干部由被動‘等’收到主動‘創’收轉變,進一步助力我縣在城鄉融合共同富裕中走在前列?!币誓峡h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劉曉蕾說。
在充滿生機活力的沂南沃土上,處處涌動著強村富民的熱潮,一條以深抓富裕村居建設推進共同富裕的鄉村振興之路,正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