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是入口,山水是載體,紅色文化是底色 跟著影視游沂南
□ 本報記者 杜輝升
本報通訊員 康 羽 畢泉奇
夏末秋初,步入沂南縣馬牧池鄉紅嫂家鄉旅游區,老石屋錯落有致,石板巷縱橫交錯。巷子里,來自濟南的準大一新生劉夢憑錄取通知書免門票進入旅游區,她駐足細看古院落里一塊影壁墻——熱播劇《生萬物》中的寧繡繡正是從這里邁出腳步,踏上了命運的分岔路。
《生萬物》改編自山東作家趙德發榮獲人民文學獎的長篇小說《繾綣與決絕》,該劇自8月13日在央視八套黃金檔開播以來,首播收視率即突破2.68%,愛奇藝站內熱度突破10000。劇中90%的場景取自沂南,通過寧繡繡與封大腳的命運沉浮,展現了魯南農村土地變遷的壯闊史詩。而8月16日在央視一套播出的《我們的河山》,則取材于山東抗戰真實歷史,全程在沂南取景,再現了抗戰時期基層黨組織帶領群眾英勇斗爭的故事。
兩部熱播大劇,將位于沂蒙山區腹地的沂南再次推向全國熒屏。當地景區乘勢推出大一新生憑錄取通知書免門票等諸多優惠政策,許多游客舉著手機,比對劇中取景地打卡留念,逐漸在社交媒體上掀起“跟著影視游沂南”的熱潮。
自2008年建成至今,沂南紅嫂家鄉旅游區已孕育出450余部影視作品。從深情厚重的《紅高粱》到熱血激昂的《鐵道飛虎》,從粗糲真實的《斗牛》到蕩氣回腸的《沂蒙》,一部部佳作不斷擦亮著紅嫂家鄉旅游區的金字招牌。
沂南縣深耕影視產業鏈條,構建起“規劃先行、項目帶動、人才賦能”的三維體系,設立文化旅游產業引導基金,以“紅色文化+影視產業”為內核,圍繞沂南文旅資源,打造集“稀缺性拍攝場景+專業技術支撐+一站式生活服務”的全鏈條影視拍攝服務體系。沂南縣以“中國十大最美鄉村”常山莊為核心,原址保留打造出367個抗戰時期古村風貌場景,新建60座不同風格的民國建筑,配套專業道具庫包含1000多個品類的拍攝資源,儲備群演團隊1500人。通過系統性布局,沂南縣已形成集影視拍攝、紅色教育、文化體驗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條。
在沂南,影視是入口,山水是載體,紅色文化是底色。作為沂蒙精神的重要發源地,沂南縣高度重視紅色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制訂《沂南縣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規劃(2022-2035)》和紅色旅游融合方案,以深厚的紅色資源為根基,以“影視+文旅”深度融合為戰略支點,聚焦“紅嫂事跡、紅色演藝、影視體驗”三大亮點,構建全域聯動的紅色文旅融合發展格局。為了消除游客的審美疲勞,沂南縣不斷創新文旅演繹方式,打造“沉浸小院+山村劇場+科技賦能”立體模式,創作出30余個紅色小戲小劇劇本,推出了《識字班》等11個沉浸式小院演出劇目,打造東高莊紅色文化實景演藝體驗《東高莊:一個山村的中國敘事》,與影視結合推出《重走支前路》行進式表演劇目,可視化呈現、互動化傳播與沉浸式體驗實現多維融合,紅色文化實現從“靜態陳列”到“活態展演”的轉變。截至目前,沂南縣各類紅色演出已超15000場,接待觀眾200余萬人次,實現游客數量增長300%,紅色基因、革命文化在沂南有了多層次、立體化表達。
中國旅游報社原社長、總編輯高舜禮認為,影視IP的走紅為拍攝地文旅發展提供了絕佳契機,而如何將“流量紅利”轉化為“長尾效應”,才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要善用“借勢營銷”,推動影視基地從單一拍攝功能向“文旅商”綜合體轉型升級。沂南縣將以影視IP為支點,構建完整的沉浸式體驗產業鏈,通過場景再造、內容共創、科技賦能等手段,讓游客從“打卡拍照”升級為“深度參與”,形成可持續的文旅消費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