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探訪|濟南:爐火正旺 為讓“暖流”跑贏寒流
原標題:一線探訪|爐火正旺,為讓“暖流”跑贏寒流
寒風吹疼了臉,用計溫器一測,0℃。11月8日14:20,大雪過后的濟南,寒氣逼人。
走進廠區7米層,3臺20多米高的藍色鍋爐,正在鉚足勁運轉——這是3臺70兆瓦的高效煤粉鍋爐。現場沒有傳統熱源廠的噪音和煤灰,干凈也安靜。主控室里,4位技術人員和4位管理人員坐在一排緊盯大屏幕。6個攝像頭傳回的觀火孔實時圖像,忽閃忽閃的火苗,顯示鍋爐正旺。
出水溫度82.1℃,回水溫度46℃,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排放全部達到國家標準……濟南能源集團所屬濟南熱電集團漿水泉熱源廠主控室里,運行處主任李偉燕眼睛緊盯屏幕,集中供暖DCS操作盤上,中控設備參數不停跳動,各種儀表設備的顯示花花綠綠。
“紅色是正常運轉鍋爐的指標,現在全部正常,綠色是還沒有啟用的鍋爐。”李偉燕指著屏幕跟記者解釋,話語中帶著一點疲憊。李偉燕已經連續兩天吃住在廠區,下大雪的這個晚上幾乎沒休息,熱源廠也是全員24小時倒班保障應急供暖。
11月5日下午,隨著第一臺鍋爐點火,濟南市供暖季正式進入熱調試階段。漿水泉熱源廠承擔著轄區5.8萬居民460萬平方米供暖需求。但是,突然而至的寒潮,給所有供熱企業出了一道“加試題”。按照濟南市的安排部署,濟南能源集團早作計劃、制訂預案,提前做好能源保供和供熱調試。
主控室的大屏幕上,1號鍋爐、3號鍋爐和4號鍋爐顯示為紅色,出水溫度分別為80.22℃、94.45℃、80.13℃。這3臺鍋爐并不是同時點火。“11月6日緊急點火一臺鍋爐,11月7日暴雪當天又緊急點火一臺鍋爐,48小時內連開兩臺鍋爐,目前,3臺鍋爐正常運轉。”李偉燕說。
“化水、化水,收到請講!”14:34,一位技術員手里的對講機忽然響起,電子顯示屏上的水位突然降低。李偉燕馬上探身到主控屏幕前,了解詳細情況。經過故障排除和現場確認,并沒有出現異常,李偉燕這才松了一口氣,繼續接受記者采訪。
“我們努力讓暖流跑贏寒流。”李偉燕說,這兩天壓力大,基本吃住在廠區,“印象中立冬就下這么大雪,是工作以來的頭一回。”李偉燕2010年進廠,已經習慣了冬季供暖的快節奏。面對7日突如其來的暴雪,李偉燕還是略感意外。不過,李偉燕和同事很有信心,經過熱源廠不斷升級改造,已經具備可以隨時根據天氣變化啟動鍋爐設備的底氣。
漿水泉熱源廠是濟南市重點供熱項目,供熱范圍涵蓋燕子山西路以東、經十路以南、轉山西路兩側以及旅游路兩側,設計供暖滿足600萬平方米用熱需求。
11月8日下午,記者又來到漿水泉路正大城市花園小區翠苑3號樓一戶業主家里,室溫顯示已經達到了20度。由于是地暖,溫度感覺更高一些。“只要群眾有需求,最快3個小時內,可實現從鍋爐啟動到熱流進家。”李偉燕說,為確保運行安全,熱源升溫需要一定的過程,并不是所有的一下子都會熱起來。短暫的暖氣不熱等情況,也屬于調試期的正常現象,隨著科學調試進行,將實現達標供熱。
記者從濟南能源集團了解到,濟南能源集團現有大中型熱源37處、鍋爐100余臺,目前已啟動70臺鍋爐,熱源廠供水溫度平均在80℃,比供熱調試啟動當天多投運40多臺鍋爐。
記者了解到,隨著鍋爐啟動,濟南能源集團38條水網主干線、3101個小區換熱站逐步升溫調試,96969服務熱線24小時值班,1000余名供暖管家在各個小區排查用戶采暖設施。
11月9日19:30,濟南能源集團所屬濟南熱力集團科學院中心站站長崔傳軍騎著電動車穿行在大街小巷,他正在趕往下一戶居民家中。自11月7日濟南突降暴雪以來,供暖熱線“熱”得燙手,崔傳軍是片區供暖管家,團隊承擔著1.5萬戶居民供暖服務工作,“一天能接300個電話。”崔傳軍說話時還沒有吃晚飯,他每天隨身常備2個充電寶。崔傳軍告訴記者,前一天晚上他直到夜里11點才吃上晚飯,睡覺已經是凌晨1點了。
往年這個時候雖也處于熱調試階段,可今年突遇暴雪,繳費和申請供暖開閥的數量激增,還有很多用戶打電話咨詢暖氣不熱的問題。開元片區今年有多個供暖改造項目,供暖管家每天必須要對44個換熱站巡檢一遍,相當于沿線管網全面體檢。一位供暖管家每天巡檢用戶在50-60戶左右。
“越到晚上越忙,因為很多用戶下班回來家里才有人。”崔傳軍說。9日早上6點到8點,崔傳軍就已經處理了十多個供暖問題。他每到一地,都隨身帶著工具包,扳子、鉗子、放水管、鞋套等都在包里,吃飯也只能抽空順道買點兒吃。正說著話,手機又響了,崔傳軍騎上電動車,馬上又趕往下一戶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