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時評:指引公眾科學戴口罩 也是一種精準防控
半島記者 王學義
3月18日,國家衛健委官網發布《關于印發公眾科學戴口罩指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不同場景下戴口罩提出科學建議。《通知》稱,普通民眾在居家、戶外,無人員聚集、通風良好的情況下,建議不戴口罩。
不知不覺,全民戴口罩“抗疫”已經兩個月了。隨著全國疫情形勢的不斷向好,一些景區、公園等公共場所也開始陸續開放。很多市民都想問一個問題:究竟何時何地才能不戴口罩呢?國家衛健委此次發布的《通知》正是對公眾心聲的回應,也給出了準確而詳盡的建議。其中,將人員劃分為普通公眾、特定場所人員、重點人員和職業暴露人員,并對不同人群給出了不同建議。
顯而易見,《通知》內容是實用而接地氣的。雖然只是建議,而非硬性要求,但對于普通百姓來說,這就是當下如何戴口罩的官方版“說明書”。有了它,老百姓心里會更有底氣,行動也有了標桿。可以說,《通知》所體現出的也是一種精準防控。隨著疫情形勢不斷變化,防控措施也要不斷調整。有了官方版的戴口罩指引,一方面可以提醒人們不能過度放松,別斷了防控那根弦,另一方面也能避免出現過度防控,一味精神緊張,錯過了大好春光。另外,對于一些公園、景區的管理者來說,也可以根據《通知》精神適當調整其管理方式。比如,以往個別游客在空曠地帶不戴口罩,可能也會被勸阻,甚至被執法人員處理,而今是否可以考慮適當放寬尺度了?
事實上,《通知》所引導的也是一種新的“口罩文化”。還記得疫情向全國擴散之初,國家衛健委明確表示“提倡口罩文明,一定要戴口罩”,專家們也反反復復強調。終于讓在公共場所佩戴口罩成為全民共識,也讓老百姓知道,日常防護不需要佩戴N95口罩。在過去的日子,這種“口罩文化”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今,隨著疫情形勢向好,“口罩文化”也應該有所進化。這是建立在我們已經取得的戰疫成果基礎之上的,也是恢復信心的體現。在一些安全的戶外場所,我們已經可以自由呼吸、展露笑顏了。
當然,也必須看到,疫情仍未結束,現在絕非“不分場合摘口罩”的時候。而且,《通知》也并非單純地“放松”。比如,將入境人員(從入境開始到隔離結束)明確列入“重點人員”,要求其佩戴醫用外科口罩或無呼氣閥符合KN95/N95及以上級別的防護口罩。這一明顯的“收緊”,體現了外防輸入已成為我國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
在2020年的春天,口罩注定會成為國民記憶中的一個烙印。它戴在我們每個人的臉上,也將成為我們眾志成城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要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