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時評:垃圾分類,邁好新年第一步
從今天起,我們需要將垃圾分類上升為一種信念和價值觀,用于指導行動,改變習慣。而相關部門也應進一步做好服務,完善細節。讓生活垃圾“隨手扔”變“隨手分”,成為島城市民的共識共舉,成為一種身體力行的新“時尚”,我們的家園才會更綠色、更美好。
本報評論員 王學義
1月6日,《青島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島城自此步入“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時代”。對于廣大市民來說,這是進入2020年之后,日常生活細節所發生的一個突出變化,而邁好這一步意義非凡。
“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計算機革命之后,影響人類生存發展的又一次浪潮,將是世紀之交時要出現的垃圾革命。”世界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如此預言。當下,“垃圾圍城”,已經成為諸多城市面臨的發展痛點與嚴酷現實。相關數據顯示,全國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圍之中,有1/4城市已沒有合適場所堆放垃圾。面對“垃圾圍城”困境,目前我們能做的正是垃圾分類,這是推動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重要途徑。
如今,這場革命已經到來。然而,垃圾分類又被稱為“最難推廣的一樁小事”,一直存在“認可度高、踐行度低”的問題。直至2019年,我國北京、上海等部分城市開始實行強制垃圾分類,一系列“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措施開始實施,而罰款成為重要途徑,一批罰單相繼開出。據調查,強制垃圾分類在很多城市效果明顯。上海市《關于推進生活垃圾全程分類管理情況的報告》顯示,半年來分類“整體成效好于預期”。截至2019年11月,上海干垃圾處置量減少33%,濕垃圾分出量增長一倍,遠超指標量。可回收物較2018年12月增長3.7倍,有害垃圾分出量增長13倍多。垃圾分類已經直接促成了垃圾減量,有小區減量達35%。這無疑是可喜的變化。
在“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時代”,罰款所帶來的痛感將是直接的。1月6日,《青島市城市管理行政處罰裁量基準》同步實施,其中規定:不按規定分類投放生活垃圾的,單位首次被查處五千元罰款,個人首次被查處二十元罰款。查處六次及以上的,對單位處五萬元罰款,對個人處二百元罰款。沒有誰愿意被罰款,罰款顯然只是手段,目的在于促進市民生活習慣的改變。畢竟,垃圾混裝是很多人因循多年的習慣,而習慣一旦形成,就有強大的慣性。對于垃圾分類,很多人不是力不能及,而是缺乏行動的意愿,還往往以“別人不分類憑啥我分類”來給自己的行為尋找“合理解釋”。
垃圾治理是城市治理的重要內容,不僅關乎民生質量,也事關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在制度的倒逼之下,人們出于理性選擇,從而自覺地改變個人部分生活慣性。而由此帶來的將是社會成本的整體降低,以及自然環境的持續優化。這最終也會成為整個社會以及每個人都能分享到的紅利。
愛因斯坦說:“同一層面的問題,不可能在同一個層面解決,只有在高于它的層面才能解決。”從今天起,我們需要將垃圾分類上升為一種信念和價值觀,用于指導行動,改變習慣。而相關部門也應進一步做好服務,完善細節。讓生活垃圾“隨手扔”變“隨手分”,成為島城市民的共識共舉,成為一種身體力行的新“時尚”,我們的家園才會更綠色、更美好。
相關新聞詳見本報今日A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