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時評丨山東自貿試驗區:六年耕耘,勇立潮頭顯擔當
海報新聞評論員 朱延魯
2019年8月,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揭牌。時至今日,已歷六載。六年時間里,在這片涵蓋濟南、青島、煙臺三個片區,共119.98平方公里的“試驗田”里,一項項改革創新的成果從無到有、由點及面,首創性、集成式探索不斷涌現。這些改革創新的成果為山東深度融入國家開放戰略、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帶來更多機遇,也使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更加堅實、動力更加強勁。
制度創新是自貿試驗區的核心任務。自成立以來,山東自貿試驗區圍繞投資便利化、貿易自由化、產業高端化、區域協同化等關鍵領域,推出了一系列制度創新的成果,積累了一大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從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功能持續拓展,到“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再到放寬外資外企市場準入限制、建立跨區域信用互認機制……這些創新性的制度舉措提升了政府的服務效能、優化了資源要素的配置效率、降低了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拓寬了開放合作的空間,讓山東自貿試驗區有效發揮出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平臺的作用,也為加快建設制度型開放示范區提供了有效支撐、開辟出實踐路徑。
過去六年,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推動優勢特色產業集聚發展,不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是山東自貿試驗區展現出的鮮明特征。濟南片區依托醫療資源和數字技術,打造千億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創新“智慧中藥房”全鏈條服務模式,開辟中醫藥發展新通道;青島片區憑借港口優勢,推動海洋交通運輸產業集聚,同時,培育打造智能家電、集成電路、基因科技等新興產業集群;煙臺片區深耕海洋資源,圍繞“一條魚”養殖,加快培育海工裝備新業態等。
三大片區各展所長、錯位發展,既避免了同質化競爭,又構建起互補協同的多元化發展格局,推動自貿區產業從“單點突破”向“鏈式集群”轉型升級,不同片區的稟賦和優勢得到更好釋放,山東自貿試驗區的產業整體競爭力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自貿試驗區是落實國家開放戰略的重要平臺,也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載體。六年間,山東自貿試驗區與省內聯動創新區、黃河流域各省區、海南自貿港的聯動發展穩步推進,而這樣的聯動發展,是空間上的“串聯”,更是機遇上的“共享”、機制上的“融合”、資源上的“互補”,讓不同區域在聯動中實現發展共贏,也為區域協調發展提供新的支撐。
六年耕耘,“試驗田”結出“豐碩果”;再啟新程,“實干筆”續寫“新篇章”。面向未來,伴隨更多改革創新成果持續涌現,相信勇立潮頭的山東自貿試驗區,定將以更多實績實效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大局中書寫出更加亮眼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