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脫單?“紅娘”設局,“介紹”女朋友要送手機
以網絡“紅娘”身份為掩護,詐騙分子通過精心設計的話術和心理操控技巧,誘導被害人購買多部手機作為尋找戀愛對象的“酬勞”。
9月1日,上海浦東警方向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證實勸阻一起新型詐騙案件,挽損7萬余元。
8月,浦東張江派出所接反詐中心通報,轄區居民疑似接到詐騙電話后,正在商場手機柜臺批量購買手機。社區民警立即啟動警企聯動機制,僅用5分鐘就鎖定目標:一名男子在同一時段購買了6臺手機。
派出所民警迅速兵分兩路開展處置,一路民警立即致電疑似受害人費某,嘗試遠程進行初步勸阻;另一路民警驅車趕赴現場,在費某可能途經的路口部署攔截。當民警在路口找到費某時,發現其神情恍惚,且對民警的介入表現出明顯抵觸情緒。面對詢問,費某態度十分不耐煩,回答問題避重就輕,反復念叨著要去指定地點“交貨”,顯然已被詐騙分子深度洗腦,對虛假承諾深信不疑。
經過持續溝通,費某的態度逐漸松動,同意跟隨民警回派出所進一步溝通。抵達派出所后,費某的抵觸情緒仍未完全消除,對詢問多有回避。經過3個小時的耐心勸說和專業引導,費某終于放下心理顧慮,主動講述了事情經過。原來,費某通過微信加入了一個所謂“交友群”,并添加了幾名自稱“紅娘”的好友。這些“紅娘”初期對其關懷備至,迅速取得信任后,便以“介紹理想女友”為誘餌,要求其購買手機作為“好處費”。在“脫單”的強烈欲望驅使下,費某沖動之下前往專賣店購買多部手機,準備交付給“紅娘”。醒悟后的費某追悔莫及,當場刪除了所有涉事交友軟件,并在民警協調下成功將所購手機全部退回商鋪。
辦案民警向貝殼財經記者介紹,此類詐騙顯著特點是不直接索要錢財,而是誘導他人購買特定商品,增加了詐騙的隱蔽性和復雜性。
警方提醒,交友過程中務必保持理性判斷,切勿被“完美伴侶”的甜蜜承諾沖昏頭腦,時刻警惕刻意營造的理想化形象背后可能隱藏的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