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故事丨空中“飛人”,巾幗不讓須眉!85后夫妻檔扎根青島裝空調(diào),高難度“送清涼”,收獲一城溫暖
8月22日傍晚,王玉和丈夫李明驅(qū)車趕到遼陽東路的康城小區(qū),這是當天夫妻倆安裝空調(diào)的第六家,也是最后一站。22樓用戶的空調(diào)需要高難度吊裝,工友搞不定,只好喊來有高空作業(yè)資格證的李明。王玉和李明都是臨沂人,老家的村子相隔不遠,夫妻搭檔安裝空調(diào)已6年,主打一個“高難度”,靠著這門手藝,一家四口在青島安家。
彼此信任
夫妻倆誰都不會給誰松手
王玉今年38歲,丈夫李玉比她小一歲。一個是急脾氣,一個是慢性子,李明常勸妻子別干這一行,“哪有女的干這個的,太危險了。”李明心疼妻子,兩人為此也常吵架,但吵過后王玉依然樂呵呵地拖著裝備跟上丈夫的腳步,她咬牙堅持,一是為了生活,二是要打破刻板印象,誰說女人不能做空調(diào)安裝工?
李明爬上頂樓平臺架繩索,為了能挑戰(zhàn)同行完不成的高難度,他去年初買了一套懸吊裝備,“小兩萬塊錢呢,膠南同行有一套,在市區(qū)李明和他的伙計各有一套”,王玉扳著手指數(shù),她一開始不同意添置,但李明認為很有必要,“她是嫌貴,再就是做高空太危險”,但現(xiàn)在哪個行業(yè)都卷,只有挑戰(zhàn)別人干不了的,收入才會增加。“這繩索是咱青島產(chǎn)的,蛟龍?zhí)柹嫌玫摹!崩蠲鬓恿宿永K索,這2噸的拉力給足他安全感,也陪他一起撐起生活的重擔。
李明之前開大貨,王玉是化妝品銷售,6年前兩人跟著老鄉(xiāng)改行干起了空調(diào)安裝。工作危險系數(shù)這么高,為什么要兩口子一起干?面對問題,王玉笑得爽朗,“就因為是兩口子,才干這么危險的工作,彼此無條件信任,誰都不會給誰松手”。
增肥20斤
只為緊急關(guān)頭能拽住他
今夏的青島天氣格外悶熱,一入夏空調(diào)安裝就開始爆單,秋老虎的威力也讓近期的單量有增無減。李明和妻子最多一天安裝了16臺,為防中暑猛灌水,其間只啃了一個玉米。還有一次商家急著開業(yè),他倆就忙到了凌晨3點半。
王玉說做安裝工,不僅要膽大心細,更要吃得了苦。最苦的是冒著高溫爬高樓,太陽毒辣,空氣仿佛都凝固了,用戶家在平臺上的七樓,沒有電梯,相當于十層樓高,她和丈夫一人提著三四十斤的工具,爬樓累到差點虛脫。而上個月,她已經(jīng)中了兩次暑,坐在業(yè)主家里默默掉眼淚。王玉擼起腿褲,腿上布滿傷痕,“這是磕的,這是劃的,這是燙的……”她細數(shù)著每道傷痕的來歷,這也是她從一個安裝“小白”到“熟手”的來時路,“我是個樂觀的人,雖然苦,但只要有活兒干,就有奔頭,我要在青島扎根立足。”為了能扛動空調(diào)和工具,更為了在危急關(guān)頭有勁拽住丈夫,她愣是把自己從120斤吃到了140斤。
跟王玉聊著的時候,李明已經(jīng)穿好安全帶,掛著繩索懸吊在22樓的窗外,在夕陽的余暉中晃晃悠悠,“注意安全,注意安全哈”,王玉探出窗外叮囑著,“我心疼他,真的心疼他,心疼他賺錢的不容易。”
空中驚魂
25樓的橫梁“救”他一命
22樓的窗外,李明手握電鉆在墻體上打孔,在電鉆的轟鳴聲中,黝黑瘦削的臉上粘滿飛揚的塵土,被汗水沖出一條條溝壑,王玉就立在窗邊不時地遞送工具,“他一伸手,我就知道他要什么工具”,王玉說這是夫妻倆的默契,而這種默契源于有驚無險的歷練。
2019年的一天,王玉和丈夫剛?cè)胄胁痪茫煞蛞?8樓吊繩索高空作業(yè),繩索的另一頭就拴在王玉的腰上。當時,她身后的兩個孩子在吵架,她分了神回頭一瞧,還沒有來得及拉繩子,丈夫已經(jīng)邁步到了窗外,下墜的力量猛扯著她從床邊狠狠撞到窗根,她的心瞬間跌入谷底,顫著聲音高喊丈夫的名字,聽到回應(yīng)后激動得淚如雨下。李明把這件事一直埋在心底,從沒有埋怨過妻子,“沒有受傷,只是受到了驚嚇,25樓有個橫梁,下墜時我扒住了橫梁,如果沒有扒住很可能會把她也帶出窗外,自己也早已不在了。”也就從那一刻開始,王玉理解了丈夫為什么總愛買裝備。
扎根青島
給一對兒女謀一個未來
忙完六家,能在夜幕降臨前收工,這已是近期最輕松的一天。每家的收費從100元到300元不等,旺季的這一天大約能收入1000多元。王玉說賺的都是辛苦錢,這一行的苦,不僅是風吹日曬和身體上的勞累,更是沒辦法陪伴兒女。他們在城陽區(qū)買的房子還有貸款,一對上學的兒女也等著用錢,所以夫妻倆只能埋頭苦干,為孩子謀一個未來。
今年夏天,王玉15歲的女兒中考,那幾天恰好是他倆最忙的時候,只好請孩子的小姨來陪伴。一整個暑假,夫妻倆就像陀螺一樣奔波在用戶之間,催單的電話應(yīng)接不暇,被生活不由分說地推著往前走,實在是停不下來。前不久,趁著雨季帶著兒女回了趟臨沂老家,就算是旅游。無論生活多難,王玉說都會把兒女帶在身邊,從小到大沒讓他們做留守兒童,這一點讓她很欣慰。
“空”中送清涼
收獲一“城”溫暖
收工的時候,正是飯點,熱情的用戶大爺非要留王玉和李明吃晚飯。兩人謝絕著出了門,情不自禁地感嘆,“青島人很好,很熱情很善良,去用戶家他們都會提前備好水。”
青島是李明走出家鄉(xiāng)后選擇的第一座城市,吸引他的不僅是這里的風景,更是這座城里的人。以前租住在嶗山區(qū)的時候,鄰居的叔叔看他倆下班晚,常給兩個孩子買飯。鄰里間的幫襯,讓夫妻倆真切感受到城市的溫暖。
自從買了專業(yè)吊裝設(shè)備以后,李明的派單就多了起來。近期他想學個高級證,以后不僅可以安裝空調(diào),也可以接高空救援和水管維修。王玉就盼著忙過這一陣子,照顧因工作被忽視的家人,做幾個可口的小菜。生活的節(jié)奏太快,夫妻倆無暇考慮更長久的未來,但有一點很篤定,活好當下,在這座城市里向下扎根,向上開花,生活不會辜負每一個趕路人。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曉菁 劉文)
- 最新發(fā)布!青島國際航運中心建設(shè)列出“時間表”
- 半島調(diào)查|青島一天掛牌3家省級“富硒農(nóng)業(yè)基地”:富硒變“硒富”,難題怎么解
- 走進山東青島西海岸新區(qū)—— 一座國家級新區(qū)的引才實踐
- 橡膠行業(yè)創(chuàng)新研發(fā)技術(shù)中心在青島科技大學正式揭牌
- 青島“拔尖人才”,即墨這些人入選!
- 出行注意!8月29日起 青島這5條公交線路優(yōu)化調(diào)整
- 青島獲批綠色外債業(yè)務(wù)試點
- 青島故事|“青島好大伯”蔥地里直接現(xiàn)金購買,蔥農(nóng)丁祥光哭了:“蔥沒拉走先給錢,孩子學費有著落了!”
- 青島“大V沙龍”之大V有話說
- 青島故事 | 青島“美姐”梨園新聲:教一老一小唱京劇,退休登上更大“戲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