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百年非遺!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探訪平度宗家莊木版年畫
一刀一刻,一印一染,呈現著煙火氣,訴說著民俗史。作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青島平度宗家莊木版年畫有著200多年的歷史和鮮明的藝術風格。近日,來自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藝術學院)的8名大學生帶著好奇與敬畏,走進這個因木版年畫而聞名遐邇的村莊。作為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們對宗家莊木版年畫有著濃厚的興趣,在這里她們見到了將半生心血傾注于宗家莊木版年畫的傳承人孫愛芹,她向學生們介紹了這項傳統技藝,并手把手帶著學生體驗,完成了這場傳統與現代、古老與青春的對話。
宗家莊木版年畫傳承人孫愛芹
刻印間注入溫度情感
平度宗家莊木版年畫的起源可追溯至清道光年間,與濰坊楊家埠年畫同根同源,卻又自成一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每一幅年畫都是一個故事,一種祝福。”孫愛芹向來訪的大學生說道。她身后工作室的墻上,掛滿了各式各樣的年畫作品——財神爺、灶王爺栩栩如生,懷抱錦鯉的“白胖小子”喜慶可人。這些作品線條流暢,色彩明艷,大紅大綠間洋溢著濃厚的鄉土氣息。
這種獨特的技藝,不僅體現了民間藝人的智慧,更承載著膠東地區特有的審美情趣和文化記憶。2006年,宗家莊木版年畫被山東省政府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項古老的民間藝術正式獲得了應有的文化地位和保護。
作為東增升畫店第八代傳人宗衛亞的妻子,孫愛芹自嫁入宗家起就與這門技藝結下了不解之緣。憑借悟性和對藝術的敏感,她很快掌握了從刻版、調色到印刷的全套技法。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將女性特有的細膩融入創作中,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為年畫注入了新的生機。
面對機械化生產的沖擊和傳統年畫市場的萎縮,孫愛芹選擇了堅守。“機器做出來的東西沒有靈魂。”她說,“手工制作每一刀、每一刷都是人與材料的對話,是有溫度、有感情的。”這種堅守并非易事。傳統年畫制作工序煩瑣,從選料到刻版,從調色到印刷,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精湛的技藝。
交流中探索非遺傳承
“最重要的是讓年輕人了解和喜歡上年畫。”孫愛芹說,“每年暑假都會有很多大學生來這里進行社會實踐、完成畢業論文。我珍惜每一次與年輕人交流的機會。”
對西北政法大學的學生朱雪晴來說,這次三下鄉活動是一次難忘的文化之旅。“走進孫老師的工作室,仿佛進入了一個色彩斑斕的藝術世界。”她興奮地描述道,“每一幅年畫都在訴說著歷史的故事,傳遞著民間的情感。”更讓同學們感到震撼的是親手體驗年畫制作的過程。在孫愛芹的指導下,她們嘗試了拓印技藝——刷墨、鋪紙、按壓,每一個步驟都需要耐心和技巧。
團隊領隊李姿萱感慨,通過親身體驗讓她們對非遺傳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傳承不僅僅是技術的傳授,更是一種文化基因的延續。
同時,大學生們也了解到宗家莊木版年畫也面臨著傳承人群老齡化、市場需求萎縮、與現代審美存在差距等問題。大學生朱雪晴表示,“孫老師這樣的傳承人正在努力尋求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點,而年輕一代也開始關注和喜愛傳統文化。”
同學們建議,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加大宣傳力度,開發更多符合現代審美的文創產品,建立非遺體驗基地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更重要的是,要讓非遺走進教育體系,從娃娃抓起,培養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大學生張雨萌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觀點:“傳承不是簡單復刻,而是要讓老手藝在當代土壤中重新扎根、開花結果。我們需要在保持核心技藝的同時,賦予傳統工藝新的時代內涵。”
“大學生們的到來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思路和能量。”孫愛芹欣慰地說,“他們用年輕人的視角看待傳統藝術,往往能提出讓人耳目一新的想法。”這種雙向賦能正是三下鄉活動的深層意義所在。傳統文化為大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滋養和文化自信,而年輕人的創新思維和現代理念又為非遺傳承開辟了新的路徑。非遺傳承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接力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續努力。正是通過這樣的三下鄉活動,通過年輕人與傳統文化的親密接觸,文化的血脈得以延續,文明的火種得以傳承。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悅)
- 暑期接近尾聲,機票價格“大跳水”!青島往返多地價格低至三位數
- 即墨區人民醫院社工部組織召開2025年暑期便民就醫志愿服務總結表彰會
- 青島雙上榜!入圍暑期十大玩水避暑地和親子游TOP9
- 半島聚焦丨暑期旅游季收官在即,青島雙榜全國前十!這個假期,“低耗游”火了
- 2025年暑期檔觀影人次破3億,超去年暑期檔最終觀影人次
- 暑期當心視力“滑坡”,這份護眼指南請收好
- 多彩非遺?與你共享|諸城市非遺產品集中展示展銷活動拉開帷幕
- 青島故事|葡萄架下,汗透衣衫!平度大澤山一村書記直播帶貨,架起水果“出山云橋梁”
- 平度稅務暖心服務助企退稅提速,外貿企業點贊“稅務速度”
- 這個暑期“體育外賣”成為家長新選擇,把關教練資質注意這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