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觀察|5個綜合保稅區7個月進出口總值超800億元,青島口岸施何“絕招”?
當2025年1-7月的外貿數據定格,青島5個綜合保稅區交出了一份耀眼“成績單”:進出口總值886.6億元,同比增長12.3%,占同期青島市進出口總值的16.9%。
在復雜多變的外貿環境下,為何青島的綜合保稅區能展現出如此強勁的增長動能?作為山東對外開放的 “橋頭堡”,青島口岸究竟憑借怎樣的突破與創新,讓這些特殊監管區域成為撬動外貿增長的重要支點?答案或許就藏在政策的精準落地、流程的持續優化與模式的大膽創新之中。
政策紅利助推市場拓展
近日,一輛載有傳感器、調速閥等物品的貨車駛入青島西海岸綜合保稅區,該批物資由青島三美電子有限公司從境外采購,將用于全自動組立機、自動貼片機等設備的保稅研發。
“我們是集團內唯一開展設備自主研發業務的公司,研發的設備、模具供應集團海內外三十多家工廠使用。”青島三美電子有限公司關務總監張立江說道,“憑借區內保稅研發政策,進口料件、設備可以保稅入區,為我們節省了大量稅款,同時還可以采購國產料件,最大化滿足了研發需求。”
青島三美電子有限公司主營游戲機控制器、手機按鍵、電感器、遙控器等電子產品生產,產品遠銷日本、歐美等市場,2025年1-7月,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183.6%,其中保稅研發業務進出口總值達1.46億元。
“‘保稅研發’是指綜合保稅區內具有研發設計能力的企業,以有形料件、試劑、耗材以及樣品等開展研發設計的經營活動,有利于企業充分利用國內外產業資源和優勢,降低整體研發成本,增強產品競爭力。”黃島海關企業管理處綜保區業務科副科長李偉介紹,作為海關AEO高級認證企業,該公司還可以享受“分送集報免擔保”的優惠政策,每年減少資金占用約600萬元。
流程優化釋放倉儲潛能
隨著申報模式不斷優化,區內企業進出業務量不斷增長,對于釋放倉儲潛能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在青島綠辰進口商品展示推廣有限公司倉庫內,工人們正在有序地將最后幾箱洗手液從“待檢區”搬運至非保稅庫位。通過分類監管“區內直轉”模式,該批28.2噸的日用品僅需在海關監管下調整倉儲區位,便實現了從保稅倉儲到非保稅倉儲的快速切換,物流成本降低約25%。
“此前貨物進行倉儲狀態切換的手續非常繁瑣,現在應用分類監管‘區內直轉’模式,依托WMS系統實現了保稅貨物與非保稅貨物的清晰管理,倉庫利用率大幅提升。”公司物流經理楊東升指著實時更新的倉儲管理系統屏幕說道,“這也讓我們拓展了日用品進口集散分撥及葡萄酒集散等一眾業務,1-7月,公司進口總值1.82億元,同比增長69.6%。”
模式創新提速物資流轉
黃島口岸是我國大宗商品的重要進出口口岸,毗鄰港口的綜合保稅區是紙漿、橡膠、棉花、塑料顆粒等大宗商品的集散中心。這些貨物一般每批都在百噸以上,所需的運輸車輛車次也比較多。為暢通口岸與特殊監管區域物流流轉,青島海關實施大宗商品“一票多車”整報分送、單車進出區監管模式,將單票報關貨物拆分成多個車次運輸,不再要求企業一次性將所有車輛在卡口集齊,平均單票為企業節省物流成本約5000元。
“每票節省5000元看似不多,但對我們年進出口量超百萬噸的企業來說,相當于每年為客戶節省幾百萬元成本。”青島中遠海運青保國際供應鏈有限公司運營總監欒維銘算了一筆賬。
綜合保稅區業務功能齊全、稅收政策優惠、貨物流轉便利,是促外貿、聚資源、興產業的重要引擎。青島海關自貿區和特殊區域發展處副處長閔雪蓮表示,下一步,青島海關將繼續以智慧海關建設、“智關強國”行動為抓手,探索業務模式創新和信息化系統優化,推動監管模式創新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為綜合保稅區發展注入新的動能。(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媛 通訊員 江琳 張雨藍 吳尚卿)
- 走在前 挑大梁 · 海上新山東|變廢為寶,一噸回收電解液還可以發電800度!這家科研企業通過高效回收技術為新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 進出口總值超29萬億元!今年前8個月我國貨物貿易實現平穩增長
- 新聞周刊|海鮮水餃“出圈”記(二):全球年復合增長率超9%,市場規模奔向800億元!海鮮水餃的“標準戰”
- 青島故事|產業鏈上的山東好品牌:看海藻的72變,年產800億粒的小膠囊騰飛全球!
- 前7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5.7萬億元,同比增長3.5%
- 金價“四連跌”!金條價格還能突破800元嗎?
- 她理財丨金價“四連跌”!金條價格還能突破800元嗎?
- 建設銀行濰坊保稅區支行:筑牢金融安全防線 共建和諧金融環境
- 設置床位800張,嶗山區人民醫院計劃明年底完工
- 央視每周質量報告:800元瘦身咖啡成本竟然僅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