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故事|市北區:34年匠心拉面,專攻“一口鮮”
“老板,來碗拉面,再加四串烤肉!”6月25日中午,日頭正猛,市北區四方街道嘉興路上的鑫順拉面店卻透著股涼意。食客們陸陸續續地進來,沒幾分鐘,琥珀色的牛肉拉面就端上了桌,再配上幾串滋滋冒油的微波烤串,這就是打工人午間省時又滿足的“硬貨”。要是想給自己加個碼,再來份蔥拌牛肉那叫一個“絕”。熱氣騰騰中,這碗看似普通的拉面,正悄悄講述著屬于青島人的煙火故事。
回溯:工業歲月里的面食傳奇
將時光的齒輪緩緩倒撥,回到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彼時的老四方區,堪稱青島工業的“心臟地帶”,四方機車廠、國棉廠等國企林立。機器轟鳴聲響徹云霄,在一條條繁忙的生產線上,數十萬工人揮灑著汗水。高強度的工作,讓他們對餐食有著直白而迫切的需求,要快,能在短暫的休息時間迅速果腹;要飽,足以支撐起下午的繁重勞作;要實惠,貼合普通工人的經濟承受能力。而傳統面食憑借出餐神速、成本親民、飽腹感強的顯著特質,成為了工人師傅們當之無愧的“胃中摯友”。
廚師為顧客端上熱氣騰騰的拉面。
就在這時,平安、鑫順、鑫源、鑫明明四家拉面館如同雨后春筍,在海云庵周邊扎下了堅實的根基。它們憑借獨特的風味和貼心的服務,迅速在老青島人的心中占據了一席之地,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四方四大拉面”。從那時起,這幾家拉面館便與老四方區的工業歲月緊密相連,成為了那個時代獨特的記憶符號。
匠心:從鮮肉到湯頭的較真
這碗好吃的拉面有著怎樣的美食秘訣?鑫順拉面主理人馬文剛指著店外晾曬的牛肉,認真說道:“鮮字當頭,容不得半點馬虎。”每日清晨,從撫順路批發市場直供的新鮮牛肋骨肉,便會準時抵達店內。這些肉質鮮嫩的牛肉,首先要焯水去除雜質和血水,隨后放入大鍋中,以慢火細細熬煮,煮好的牛肉完全放涼后,馬上放進冷藏室。待到切片時,牛肉才能薄如蟬翼,紋理清晰可見。放入口中,軟嫩中帶著恰到好處的嚼勁,與麥香四溢的面條搭配在一起,口感層次豐富,令人贊不絕口。
后廚工作人員整理切好的牛肉。
煮肉僅是序曲,真正讓湯底脫胎換骨的,是一勺畫龍點睛的咖喱粉。廚房中,不銹鋼深桶里的湯底正與爐灶上慢熬的牛骨高湯“對話”。馬文剛以拉面碗為量具精準配比底料,每當湯桶見底便及時續入新料。“別的不敢夸,這湯底的火候和配比,我這舌頭就是活標尺。”他每日必嘗一小碗面,用味蕾為品質站崗。
密碼:好面配好粉,慰藉“青島味蕾”
在美食如云的青島,如何征服本地食客們挑剔的舌尖?馬文剛的答案,藏在面粉之中。他選用五得利精制面粉,經過反復揉制,最終做出的面條筋道爽滑,口感恰到好處。“雖然成本比普通面粉高了不少,但只要食客吃得順口,一切都值得,這就是我們開店的初心。”馬文剛感慨道。
與西北拉面相比,青島拉面在漫長的本土化進程中,早已煉就了獨特的風骨。醬油與咖喱粉的巧妙搭配,賦予了湯底棕黃的光澤,色澤誘人,咸鮮中透著溫潤醇厚的味道;經過堿水處理的面條,口感偏軟,更貼合青島本地人的吞咽習慣。而最令人食欲大增的,當屬那勺“起酥辣椒碎”。辣椒經過精心油炸,直至微酥,香氣四溢,卻又香而不燥,再淋上本地的燈塔米醋,酸香在齒間層層綻放。
午飯時分,鑫順拉面店里坐滿了食客。
“拉面的魂,全在湯與辣椒里。”馬文剛望著店內大快朵頤的食客們,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各家配方各不相同,但對于老饕們來說,一嘗便知哪碗是刻進記憶深處的‘老味道’。”
在快節奏的餐飲市場中,鑫順拉面卻反其道而行之,當同行紛紛接入外賣平臺時,店內卻連一臺接單打印機都沒有。“不是不想賺錢,是不能砸了招牌。”馬文剛說:“拉面是‘碗里的功夫’,你看這面團,必須揉到‘三光’——手光、盆光、面光,外賣平臺要的是出餐速度,我們要的是面團呼吸的時間。”這種近乎固執的堅持,也讓鑫順拉面成了食客心中“不可替代的味道”。
時光流轉,歲月變遷,開店34年,鑫順拉面始終堅守著這份初心,用一碗碗熱氣騰騰的拉面,溫暖著一代又一代青島人的胃,也傳承著這座城市獨特的美食文化與煙火氣息。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姮 通訊員 魯燕)
- 邊防軍官41歲“棄武從醫”躋身艾灸保健賽道,用匠心守護中醫藥文化
- 印度化工廠爆炸事件死亡人數升至34人
- 醫者匠心 | 109名技術人員同臺競技,青島市職業健康技能競賽舉辦
- 一口吃盡青島老味道,市北區“鮑島食里”美食節“開席”迎客
- 向“新”生長,向“新”而行!“人大代表履職在線”周三走進市北區即墨路街道人大代表之家
- 市北區稅務局深耕“和合稅收生態”品牌建設
- 一位34年教齡臨退休教師送給中考生和家長的話:選擇你所熱愛的,熱愛你所選擇的
- 選擇你所熱愛的,熱愛你所選擇的,一位34年教齡臨退休教師送給中考生和家長的話
- 青島諾美德山東路新院區璀璨啟幕:匠心塑美,定義醫美新未來
- “匠心”,托舉起活力日盛的青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