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周模特大賽在向陽路步行街舉行
? 記者從 2004年青島國際時裝周上了解到,虛擬品牌、資本磁石效應、女裝崛起以及童裝“破冰”已經成為本市服裝產業的四大變革趨勢。
沒有工廠也做“品牌”
自己不生產服裝,只專心做營銷和品牌,有了品牌后再找生產工廠下訂單,貼上自己的品牌銷售。3年前移師島城的暖倍爾成功克隆一個年銷售過億元的“虛擬品牌”。
“沒有生產環節的繁雜困擾,我們可以把全部精力放到產品研發以及品牌運營上。”暖倍爾服飾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仲向榮告訴記者,“企業通過協議、委托租賃等方式將生產車間外化,不僅減少大量的管理和資金費用,還能充分利用他方的要素投入,保持始終選用最優秀的加工企業。”
產業聚集形成“資本磁石”
雪馳集團繼在青島建立“雪馳工業園”后,又把營銷總部搬到青島。據了解,該公司總部的南遷也正在操作中。
如今,島城紡織產業的聚集形成了資本的“磁石效應”,永元、日綿、伊藤忠、東麗等外來資本紛紛進駐島城。市服裝行業協會有關負責人分析認為,青島已經形成了完整服裝產業鏈條,這里聚集著大量產業資本,形成完善的產業發展環境,這是吸引外來資本的最關鍵原因。
女裝品牌突破“短板”
眾所周知,女裝是本市服裝業的“短板”,長期以來只有綺麗等屈指可數的幾家企業孤軍奮戰。
本屆時裝周上,島城本地巴龍、海珊等品牌紛紛把女裝作為主打產品,以生產女裝著稱的日本“花手箱”品牌則借生產基地在島城之便準備集中火力搶占島城市場。該公司董事長認為,目前島城女裝市場沒有形成強勢品牌,銷售量普遍很小。但這個市場潛力非常大,他們現在打算要全力開拓國內市場。
童裝品牌開啟“破冰之旅”
如果說女裝是短板,童裝品牌則可以稱做島城服裝業的“處女地”。在今年時裝周上,一個本地童裝品牌“剪子·包袱·錘”破殼而出,成為這片洼地里的一棵“小樹苗”。
“從上周到現在,我已接到十幾家省內外童裝同行的訂單。這個服裝周,在全省簽下30家加盟店肯定沒問題。”9月 23日上午,山東歐亞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健滿面春風的告訴記者。
據了解,雖然目前青島有不下千家童裝生產廠家,但幾乎都是外地品牌的加工廠,青島長期處于童裝品牌的真空地帶。市服裝協會的有關人士介紹說,童裝最講究研發和設計,這些正是島城企業的“軟肋”,面料和款式的落后是制約本市童裝業做強的瓶頸。
市服裝行業協會秘書長李明超認為,童裝市場正在由“數量消費”轉向“品牌消費”,島城童裝名牌的曙光初現,對完善本市“服裝之都”的產業格局,做大做強青島的紡織服裝產業具有很強的帶動意義。
文/本報記者 劉元平 陳浩杰
圖/本報記者 遲紅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