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看開學快一個月了,新入學的孩子們開始慢慢暴露出一些問題,尤其是幼兒園和剛上一年級的娃們——上課坐不住,精力不集中,沖動任性不服管,調皮搗蛋……各種不佳表現(xiàn)讓家長們有點撓頭。盡管對于相當一批孩子來說,這些表現(xiàn)主要是因為孩子天性使然,他們需要逐漸適應新的環(huán)境新的生活模式,但不能否認的是,還有一部分孩子是因為多動。孩子出現(xiàn)多動情況怎么辦?這是個問題。
西醫(yī)說:
多動癥或多與遺傳有關
基于前些年的科普工作,很多人對于多動癥并不陌生。多動癥屬于一種心理與行為障礙性疾病,有這個問題的孩子通常表現(xiàn)為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過度、沖動任性、情緒不穩(wěn)、自控力差等行為,還有的伴有學習障礙,但是他們的智力卻正常或基本正常。
盡管多動癥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目前還不清楚,但主流觀點認為大約70%是由遺傳決定的。除此之外,多巴胺等神經化學遞質的失衡、大腦額葉發(fā)育異常、在子宮內或出生時缺氧、病毒感染、藥物濫用、父母性格不良或關系不和、教養(yǎng)方式不當、缺鐵缺鋅高鉛等因素,也可能造成多動癥。
目前,多動癥并不能借助于什么專門的檢測儀器來判斷,而是主要依據醫(yī)生的臨床經驗和專業(yè)的系統(tǒng)評估來下結論。至于治療,則采取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等方式,比如在醫(yī)生指導下讓孩子學會用新的有效的行為方式來替代過去不良的行為方式,或者服用托莫西汀、哌甲酯等藥物。
中醫(yī)說:
心肝偏旺導致神魂失守
青大附院小兒推拿科副主任醫(yī)師、副教授張銳醫(yī)生(上圖)告訴記者,中醫(yī)向來主張將人體看做一個整體,而人的生命則是動靜相結合的統(tǒng)一,動屬于陽,靜屬于陰,當陰陽失衡的時候,動靜也會隨之出現(xiàn)不和諧的情況,所謂“動太多而難寧靜,則提示陽有余而陰不足。不當動而動,為無序之動,提示心神不寧,神魂失守。動不協(xié)調,則說明指揮不靈,程序錯亂。 ”
張銳醫(yī)生介紹說,雖然在中醫(yī)理論中沒有多動癥這個疾病名稱,但是翻開古代中醫(yī)典籍,還是可以見到關于多動癥行為及其原因的分析等內容,而且并非寥寥幾筆。比如《脈訣》就提到:熱則生風多動是也。 《幼科鐵鏡》則記載:驚生于心,痰生于脾,風生于肝,熱出于肺,此一定之理也。熱盛生風,風盛生痰,痰盛生驚,此賊邪逆克必至之勢。 《馮氏錦囊秘錄》曰:風非火不動,火非風不發(fā),風火相搏,而成驚風。《金匱翼·顫振》則稱:顫震,手足動搖,不能自主,乃肝之病,風之象,而脾受之也。
所以,傳統(tǒng)中醫(yī)將多動癥歸于心肝偏旺,神魂失守。其中,因于心者,心屬火,火性升散。各種外感內傷致高熱、神昏、抽搐,氣營兩燔,均可熱極生風。急驚之后,余毒未清,心神受損,常遺多動。心主神明,心為神舍,神出于心則思維與活動,神舍于心則安寧與睡眠;心神有節(jié),出入正常,自無多動;心旺神搖,難以自控而多動。因于肝者,肝屬木,性條達,如性情壓抑、所求不遂,肝氣不舒、陽亢化風,營血暗耗等均可致肝旺血虛生風而多動。心屬火,肝主風木,木火相助,風火相煽,使多動癥反復發(fā)生,難以控制。
怎么辦:
綜合治療可以堅持推拿
據張銳醫(yī)生介紹,中醫(yī)認為多動的癥結在于心肝偏旺,在調理時,則采用寧心平肝以安神的小兒推拿方法,來達到制止多動,使之安寧的目的,還要開竅醒神來提高孩子自我控制能力,也要祛風,方能讓孩子鎮(zhèn)靜。采訪中,張醫(yī)生特別提到,心肝偏旺,除部分先天因素外,還常與護理不當有關,“比如孩子發(fā)燒之后,不少家長認為,癥狀消失了,就是好了。但忽略了因病導致的內熱積在體內,如果不注意調理,就可能造成心肝偏旺。 ”
治療多動癥,小兒推拿常用到的穴位不少,大家耳熟能詳的有涌泉穴、太沖穴等。涌泉穴能鎮(zhèn)靜安神,引火歸元,定心志;掐太沖穴則能疏解肝氣。另外,張醫(yī)生還教了一些張漢臣小兒推拿流派鎮(zhèn)靜安神的推拿手法,大家來學一下 (如圖):1.揉小天心,按揉3—5分鐘。 2.分陰陽,揉2分鐘。 3.補腎經,按揉5分鐘。 4.揉二馬,2—3分鐘。 5.大清天河水,推1分鐘。6.掐五指節(jié),3—7下。7.掐老龍,3—7下。如果覺得孩子平時容易躁動不安,夜晚不能安睡,都可以試試這些穴位。
張醫(yī)生還提醒,雖然目前從臨床來看,推拿治療多動癥確有療效,能明顯改善癥狀,甚至徹底治愈,但是治療時間是比較長的。通常,還是提倡綜合治療,小兒推拿加上藥物、心理、行為、運動療法等,多管齊下,效果會相對更好。記者 張琰
[編輯: 張珍珍]
相關專題:
青島網絡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