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一天,在膠州市膠萊鎮冷家莊村,王兆林和侯美娥夫婦迎來了他們家庭的新成員——兒子王培海,夫妻倆也滿懷憧憬地規劃著未來。
然而,激動地心情還未平復,王兆林就發覺孩子有點不對勁,“手和腳不怎么動,脖子也沒什么勁,頭老是東擺西擺的。”王兆林說,他忐忑地去找村里的赤腳醫生,路上一直在想,但愿是自己多疑了,內心期盼孩子一切正常。
大夫來家里看過之后,結合經驗判斷孩子很有可能是天生的嬰兒癱,并建議他們帶著孩子去大醫院診斷。于是二人又帶著孩子來到城里的醫院,但診斷結果將這對夫婦最后一絲的僥幸心理完全擊碎。
“俺當時整天在家掉眼淚,不知道該怎么辦,幸虧他爸比較堅強,跟我說既然有了這個孩子,就得做好當父母的本分,盡最大的力照顧好他。”侯美娥說,當時大夫很少,藥物也不多,只能將就著給孩子治療。
王培海不會說話,胳膊僵直,雙手只有左手小拇指能動,洗臉刷牙、吃飯、大小便通通都要母親手把手的伺候,家里的經濟來源全靠王兆林一人打工,日子過得相當緊巴。
一晃十二年,在夫妻倆的悉心照料下,兒子也有了可喜的進步,一直躺在床上的王培海終于能坐起來了。王兆林回憶道:“那天特別高興,看著他坐在床上,盯著窗外看,俺覺得付出多少都值得,俺也下定決心,一定要讓他下床走路。”
在此期間,王兆林夫婦帶著王培海到處尋醫治病,試過針灸、按摩、吃藥、打針,為此侯美娥還專門跟大夫學了一套按摩手法,每天抽出時間給兒子揉腿。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王培海十三歲的時候,他終于能下床了,雖然走的歪歪扭扭還經常摔倒,但對于王兆林夫婦來說,這已經是十分大的驚喜了。“會走之后,他明顯的心情變好了,每天上街溜達,看著他高興,俺倆心里也舒坦。”王兆林說。
由于王培海的身體原因,學校里不收他,于是王兆林就抽時間給他讀報、講故事,每當此時,孩子就高興的手舞足蹈。“知道他不會說不會寫,但是希望他心地善良,本本分分做個好人。”侯美娥說。
王培海一天天的長大,也主動替父母分擔家務,并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養成了樂于助人的好習慣,誰家小孩跌倒了,誰家老人需要扶一把,王培海都主動上前幫忙,街坊鄰里都夸獎他。
兩位老人年紀越來越大,照顧兒子的時候也越來越力不從心。王兆林的大女兒告訴我們:“我爸和我媽也渾身是病,一個有心臟病,一個有氣管炎,我們幾個姊妹也都成了家,沒法天天照顧,替不了他們,很心疼老兩口,一年里,他們仨輪流著住院,每天吃藥比吃飯還及時,我們也是盡力能幫就幫,爸媽這些年確實太不容易。”
現在的王培海已經六十歲,王兆林、侯美娥兩位老人也都八十多歲了。平時種地能有點收入,鎮里也早給辦了低保,四個閨女幫襯著,日子過得也不算太緊巴,老兩口很樂觀,王兆林說:“我們也算是經歷了大風大浪的,日子再難也沒覺得苦,希望這一家子都能順順當當,健康平安就好。”
文/圖 半島網 黃超 通訊員 劉偉 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