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珍和她的開辦聯誼會的房間。
于秀珍年近六旬,與老伴兒每月僅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卻辦起了救助基金;生活吃穿不愁的遲建國,
獻血14年將全身的血“換”了三遍。在
即墨市,就有這么一群人,他們不是富人,甚至經濟條件很困難,但他們懷著對弱勢群體“不可遏制的同情”,“勒緊腰帶”參與公益事業。
“草根”基金匯集公益力量 “如果沒有他們幫助,俺這家早就毀了!”日前,在市紅十字會舉行的“會力基金”成立一周年暨草根公益座談會上,中山居委會的劉大姐連稱感激。原來,劉大姐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去年動手術花了12萬元,欠了很多外債,64歲的丈夫每月800元工資,上高三的女兒主動放棄上學,外出打工半年,每次回家,看到同學背著書包,她就自己在房間里偷著哭。“俺閨女學習成績很好,知道在他們幫助下可以上學了,歡喜得像只燕子!”
劉大姐所說的“他們”,是“感動青島”十大新聞人物、今年58歲的于秀珍發起的“即墨市紅十字會力基金”,“于會力”便是于秀珍的化名。這是市紅十字會設立的首個個人愛心基金,救助對象主要是婦女和青少年人群。據統計,目前該基金共募集資金47460元,已救助25人,發放資助金15800元。
她做生意“太實在”,總虧本 于秀珍1999年下崗后進行自主創業。“我曾到青島南山市場賣鴨蛋,我不會割秤,人家買完后我還總是多搭個蛋給人,后來賣水果,也總是要在稱完重量后多搭給人一個,一來二去生意總是賠,”于秀珍說,“2001年,開始想做給人過地磅的生意。”
“當時做給人稱重的生意普遍是有假的,但我覺得要誠信,就不肯作假,結果又沒有生意做。當時還有一個人因此還破口罵我。這樣堅持了幾年,生意才好了起來。2003年,當年罵我的那個人又回來了,說我當年那樣做是對的,跟我道歉。”
于秀珍的店面靠馬路,總看到有零星靠活的農民工,于秀珍就把他們組織起來給自己在稱重時搬貨,別人店里找農民工來干活,都要從雇主給農民工的傭金里抽取20%,于秀珍不收這些錢,還免費給他們提供住處,而且這些農民工中誰家遇到困難了,于秀珍還會倒貼補給他們錢。“年底算算,這些工人賺錢比我還多。”于秀珍笑著對記者說。
他獻血14年,全身血“換三遍” 今年6月8日,于秀珍將自家的兩間平房收拾出來,和其他“即墨好人”一起,自發成立了青島市第一個以各級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為主體的“好人團隊”—— 即墨市身邊好人聯誼會。“主要是為‘好人們’搭建一個平臺,相互交流,共獻愛心,目前,成員從最初的150多人,發展到現在的300多人。”
遲建波是這個聯誼會中活躍的一員,他是即墨市經濟開發區一位普通的私營企業主。從1999年到現在的14年間,他累計獻血1.5萬毫升,按正常人血液總量5000毫升計,他已將自己周身血液捐獻過三次。
在遲建波的倡議和組織下,大家成立了“即墨無償獻血大隊”。2013年8月19日,“無償獻血大隊”在兩個小時內就向即墨紅十字會成立的“扶貧血庫”捐獻了6.8萬毫升的免費用血指標。
“道德大講堂”遍布企業、學校 7月16日,在即墨市召開的“美德山東美麗青島”全省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交流活動中,新當選的10位“即墨好人之星”都在他們當中。即墨市委宣傳部、即墨市文明辦對每月涌現出的“身邊好人”和“好人團隊”,不僅發放證書,還現場獎勵每位好人3000元、免費體檢卡、免費收視卡,在全市營造出百姓“爭當好人”、好人“
抱團行善”的風尚。而“道德大講堂”也遍布企業、學校等單位。
在這些企業中,亨達集團的“道德大講堂”能容納3160名聽眾,整個企業的廠區、住宿區,到處都有大型的道德宣傳展板和建筑。亨達集團為了宣揚道德和國學,9月30日,亨達書院建成投入使用。
據悉,即墨現有近50家企業設立了以企業家冠名的慈善基金;涌現出“無償獻血志愿大隊”、“滴水公益”、“曙光公益”、“雷鋒車隊”等60余支“好人團隊”,這些“好人團隊”廣泛活躍在即墨民間“抱團行善”。
文/圖 記者 吳璟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