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帆船之都"已成為青島一張亮麗的城市名片。記者 何毅
提起青島,不能不說她美麗的海濱風光,豐富的旅游資源,扎堆兒的名人故居,眾多的文化、教育設施和報刊媒體和奧帆基地留下的榮譽和財富……這些豐厚的文化積淀將青島打造成了一個令人倍感陶醉的城市。不僅如此,在實施國家級藍色經濟區建設以來,青島的文化又被賦予了跨時代的內涵——發展龍頭文化企業,培育一批在國內外知名的文化企業集團;推進文化與工業、文化與旅游結合,創造新發展模式;實施“國際對接”戰略,建成我國重要文化產品出口基地……一條藍色文化產業集群帶,已在青島雛形初現。
豐富的海濱資源孕育藍色文化產業 游走在蜿蜒曲折的青島濱海步行道上,青島著名的旅游景點接二連三地映入記者的眼簾:棧橋、海軍博物館 、小青島公園、魯迅公園、海底世界、匯泉廣場、中山公園、八大關風景區、五四廣場、奧帆中心……它們不僅形成一條獨具特色的海濱風景畫廊,更是一條黃金旅游線。
重點發展八大文化產業群 縱觀過去,青島經歷了大海的雕琢,承接了歷史的垂愛,是黃海之濱的一顆璀璨明珠。放眼未來,青島將秉承區位優勢 ,重點發展八大濱海文化產業群,打造富有特色的藍色文化產業帶。
據青島市委宣傳部介紹,青島依據區位優勢和本地實際 ,圍繞打造“帆船之都、音樂之島、影視之城”三大城市文化品牌,確立并重點發展了一批富有特色的文化產業,納入市級培育的100個重點文化企業著重扶持,納入市級每年確立的10大文化產業項目著重推動,納入市級確立的八大優勢產業和新興文化產業著重發展,實行政策支持、項目立項、專項資金支持三優先,初步形成了影視傳媒、演藝娛樂 、文化產品研發制造、出版發行印刷、動漫游戲、文化節慶會展、文化旅游業等八大濱海優勢文化產業群。目前,青島市八大文化產業發展速度年均達到21% 以上,已成為文化產業的主導性產業。
改造老廠房發展創意產業 文化建設是一個城市的“氣”與“神”,沒有文化底蘊的城市永遠不會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根。為了繼續積淀自身的文化底蘊,青島市可謂煞費苦心。
青島市委宣傳部告訴記者,首先,青島市實施了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創新發展模式 ,探索實踐了建設品牌文化產業基地(園區)、發展特色文化街、構建文化產業集聚區等6種文化產業發展模式 。同時,以建設品牌文化產業基地(園區)為重點 ,著眼于構建功能完備、布局合理、各有側重、設施齊全的產業基地群,先后建設了青島動漫創意產業基地、青島國際動漫游戲產業園、創意100 產業園、2.5 產業園、1919創意園、青島達尼畫家村、即墨印刷產業園等26個文化產業基地(園區),形成了文化創意、影視傳媒、出版發行印刷、文化用品研發制造等八大文化產業集群。
在打造文化產業基地(園區)過程中,青島市一方面采取“騰籠換鳥”模式 ,把企業破產改制后待改造的工業老廠房,進行重新設計包裝,發展多種形式的文化創意產業,既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城市發展的歷史文脈,也為舊城改造、老廠房重新開發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徑,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目前,青島在建和新建文化產業大項目有77個,總投資額達820.82億元。
濱海文化產業品牌初現 近年來,青島市圍繞建設品牌城市,著力打造文化產業產品 、服務和節會品牌,初步構建起文化產業品牌體系。一個屬于青島的濱海文化產業品牌初現。
青島市委宣傳部表示,青島重點培育了達尼畫家村、世正樂器、創新科技、“滿漢全席”、創意100產業園等文化產業品牌,“公信文化”市場、“書海情深”、“海誓山盟”等文化產業服務品牌,青島國際啤酒節、中國青島海洋節等文化產業節會品牌,形成了初步的文化品牌系列。在首屆“中國文化產業品牌”榜評選中膠南達尼畫家村榮登品牌之列,成為“中國文化制品七大品牌”之一,填補了我市文化產業制品國家級品牌空白。加快培育文化演藝品牌,打造天天演演藝節目。高水準地打造了一臺展示青島地域文化、民俗風情、時代特征的大型歌舞《蔚藍青島》,形成《藍色暢想》、熱海港灣演藝城、北京嘶喀啦等四臺大型文藝演出,在文藝演出品牌化、市場化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走出去”戰略 藍色文化全球開花 青島的藍色文化不僅輻射中華大地,更要在全球開花。據青島市委宣傳部介紹,推動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主動占領國際文化市場,擴大中國文化在國外影響力,是青島市發展文化的重要戰略。
據悉,目前青島市外向型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 253家,文化產品出口額達到70億元以上,增長速度達到17% ,其中青島電子數字娛樂產品出口、鋼琴樂器出口量連續三年位居全國前兩位,每年組織對外文化交流項目100余項。中國青島(國際)小提琴比賽、中國青島國際印刷設備及成果展、青島國際動漫藝術節、青島國際啤酒節、中國國產電影交易會等文化會議、青島國際帆船航海博覽會等文化活動,已經成為了一個國際化的文化平臺。不僅如此,青島市還建立了文化“走出去”重點工程制度,每年確立和推動多媒體、數字娛樂產品、工藝美術品、雕塑產品等一批文化“走出去”重大項目,組織有影響的展演項目到重點國家巡回展演。開展中日、中韓等文化周活動。定期舉辦中韓、中日、中德、中法等國的經濟文化推介周,組織文化企事業單位參加香港經貿文化展覽等活動。
目前,青島市已經培育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其中年出口5億元以上文化企業集團有5家,外向型文化企業達到 253家 ,文化產品出口基地6個,2008年青島市三資文化企業創造的增加值59.9億元,占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為32.1%。
集聚人才企業優勢攻堅文化體制改革 1929年至1938年十年間,這個時期,青島的文化、教育、科研事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尤其是伴隨著我國新文化運動的蓬勃開展,青島已成為現代文人、墨客、教育家和科學研究人員群英薈萃的地方,成為我國僅次于北京、上海和重慶的文化中心城市之一 。如今的青島,更是集聚了各路文化產業專家人才。
把培養人才作為根本來抓 青島市委宣傳部表示,“發展文化產業人才是關鍵,我們把培養人才作為發展文化產業的根本來抓。”據介紹,青島目前已經建立了青島市文化產業人才專家庫、優秀經營人才庫、懂經營會管理領導型人才庫。建立了中國海洋大學文化產業研究生班和青島科技大學、青島理工大學、青島農業大學、青島恒星職業技術學院和青島職業技術學院6所全日制動漫人才培養院校。形成了青島新未來動畫教育培訓學校、青島動漫游戲學院、高路動畫等多所民營培訓院校。年培養文化產業研究生30多名、文化產業本科、大專生370多名。
不僅如此,青島市還堅持把培育骨干文化企業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 ,推進“10+100工程”,采取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整合資源、調整結構、跨地區經營、引進資本等方式,培育和發展龍頭文化企業集團,使其成為文化市場的主導力量。在影視傳媒、演藝娛樂 、文化產品研發制造、動漫創意等產業,共培育了87家年銷售收入超過億元的文化企業,形成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好、綜合實力強的骨干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
據悉,目前,青島市共有文化產業單位4900余個,文化產業個體經營戶7291個,文化產業從業人員29.4萬余人,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為5.4% 。2010年青島市三資企業文化產業單位創造增加值193.8億元,年均增長17.9%,個體私營文化產業單位創造增加值100.3億元,兩者累計同比增長21.4%,占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65.1%,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 ,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勢頭迅猛,文化產業活力顯著增強。
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集聚人才、企業優勢的青島,正在文化體制改革。首先,在宏觀體制管理方面,在改革到位的基礎上,重點在理順關系、完善制度上下工夫,形成制度管人、管事的機制。
對于經營性改革改制單位,青島市重點是在推進實質性改革上功夫,推進報業、廣電、各文藝演出院團等轉企單位盡快建立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
青島出版集團則按照劉云山同志提出的“做大做強”的要求,加快戰略重組和資源整合,在股份制改造上突破,努力實現“立下雄心壯志、打造高端精品 、走到全國前列”的發展目標。
市屬轉企院團進一步轉化機制,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文化市場主體,努力取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按照三網融合試點要求,青島市還積極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融合工作,爭取率先完成“三網融合”試點任務,為全國“三網融合”工作積累經驗。據《經濟參考報》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郭新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