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網9月6日消息 很多人害怕進入老年階段,他們認為進入老年時期就意味著疾病和死亡,所以一直不肯面對變老的事實,這就讓抑郁癥有了可乘之機。但由于老年抑郁癥的表現不一樣,軀體化癥狀多,疑病觀念強烈,有的比較明顯有的相對隱匿,常常被臨床醫生忽視或被當作軀體疾病診治,造成漏診或者錯過了早期治療的時機。
顧大爺,今年76歲,一年前來就診,患病初期就是表現情緒提不起來,后來出現皮膚瘙癢,甚至都把皮膚撓出血,渾身感覺就像有蟲子爬一樣,顧大爺以為身體出了毛病,就到當地的各大醫院做了相關檢查,結果并未查出任何明顯的器質性問題。四處治,幾乎沒有任何效果,老大爺自己痛苦的都不想活了。家人感到事情愈來愈嚴重,便更加頻繁地帶其去醫院做檢查,看遍各大醫院的名醫,CT、MRI等檢查都做了,但仍沒有發現問題所在。醫生向他保證說他身體并無大礙,顧大爺也曾嘗試過外出旅游、營養保健等各種辦法,可不論采取何種措施,難受的感覺依舊存在。后來經人介紹來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治療,診斷為‘老年抑郁癥’,給予積極對癥治療,老人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緩解。
主治醫師王金東介紹,老年抑郁癥的典型表現為情緒低落、思維遲緩及言語活動減少等。但老年抑郁發作的臨床癥狀常不太典型,與青壯年期患者存在一些差別,認知功能損害和軀體不適的主訴較為多見。一般老年抑郁患者的癥狀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情緒方面,是抑郁癥的核心癥狀。主要表現為持久的情緒低落,患者常悶悶不樂、郁郁寡歡、度日如年;既往有的興趣愛好也變得沒意思,覺得生活變得枯燥乏味,生活沒有意思;提不起精神,高興不起來,甚至會感到絕望,對前途無比的失望,無助與無用感明顯,自責自罪。半數以上的老年抑郁癥患者還可有焦慮和激越,緊張擔心、坐立不安,有時軀體性焦慮會完全掩蓋抑郁癥狀。嚴重抑郁發作的患者常伴有消極自殺觀念和行為。老年抑郁癥患者的自殺危險性比其他年齡組患者大得多,尤其抑郁與軀體疾病共病的情況下,自殺的成功率較高。因此患者家屬需加強關注,嚴密防備。
思維方面,抑郁癥患者思維聯想緩慢,反應遲鈍。自覺“腦子比以前明顯的不好使了”。
老年抑郁癥患者大多存在一定程度認知功能(記憶力、計算力、理解和判斷能力等)損害的表現,比較明顯的為記憶力下降,需與老年期癡呆相鑒別。癡呆多為不可逆的,而抑郁則可隨著情感癥狀的改善會有所改善,預后較好。
軀體癥狀許多老年抑郁癥患者表現出諸多軀體不適,如頭疼、背痛、心慌、厭食、腹脹、多汗、全身忽冷忽熱等等。雖客觀檢查并不能發現有相應的器質性疾病,患者仍反復檢查,反復求治。故在發病開始,周圍人就應抓住其蛛絲馬跡的癥狀,盡早診治,爭取治愈。
社會功能方面,患者可表現為行動緩慢,生活懶散,不想說話(言語少、語調低、語速慢),不想做事,不愿與周圍人交往。總是感到精力不夠,全身乏力,甚至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不但既往對生活的熱情、樂趣減退或喪失,越來越不愿意參加社交活動,甚至閉門獨居、疏遠親友。
那么老年抑郁癥如何治療呢?王金東建議,藥物與心理治療相結合的方式。心理治療其目的在于讓患者逐漸了解所患疾病之性質,改變其錯誤的觀念,解除或減輕精神因素的影響,使患者對自己的身體情況與健康狀態有一個相對正確的評估。藥物治療可以緩解情緒和軀體上的癥狀,考慮老年人代謝水平下降的情況,用藥時應注意從小劑量開始,應向病人說明可能的副作用及起效的時間,以增加病人對治療的依從性。
為此,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將于9月7日本周六上午9:30在青島市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安徽路32號)舉辦《老年抑郁癥的識別》的公益講座,老年科王金東主治醫師現場為大家介紹老年抑郁癥相關的知識,與大家進行交流,感興趣的市民朋友可以前來聆聽。
通訊員 齊文博 記者 孫貼靜
[編輯: 王君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