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日報通訊員 任爽 光明日報記者 趙洪波
2017年1月8日,年僅58歲的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黃大年因病在長春去世,永遠地離開了他熱愛的祖國,離開了他傾注無數心血的教育科研事業,離開了他筑夢拓新的地質宮,把生命中最璀璨、最絢麗的部分毫無保留地貢獻給了國家。
一年多以來,吉林大學地質宮懸掛著“向‘時代楷模’黃大年同志學習”的標語,激勵莘莘學子;黃大年事跡從地質宮傳遍神州大地,“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精神激勵著各界知識分子,以家國為念,為民族燃燈,建功立業新時代。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2009年年底,黃大年放棄國外正處于巔峰的事業,回到長春,為的是一個關系國家戰略安全的重大研究,一個科研夢——巡天探地潛海。7年間,他不計得失,帶領400多名科學家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填補了多項國內技術空白,部分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斯人遠走,夢想未止。黃大年生前率領的團隊,以更加團結奮進的精神狀態,全力以赴繼續著他未竟的事業:深探項目完成驗收,深探專著付梓出版,黃大年生前設計的3個項目成功立項并進入實施階段。吉林大學建立起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開設了黃大年創新實驗班、組建了黃大年創新團隊、落成了黃大年實驗室。
吉林大學常務副校長邴正說:“黃大年是吉大的驕傲和榜樣。日前,‘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在廣大知識分子中深入開展,吉大的知識分子責無旁貸。我們要繼續發揚傳承黃大年精神,做新時代的奮斗者,為吉林發展和國家振興貢獻力量。”
萬燈如火,其光如斗
黃大年雖已離世,黃大年精神從未走遠,在吉林省各界知識分子中點燃了創新創造的熱情和為國奉獻的激情。
2017年年底,教育部發起的“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創建活動評選結果揭曉,吉林省7個團隊榜上有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姜會林帶領的長春理工大學空間光電技術教師團隊就是其中之一。
年過七旬的姜會林仍奮斗在教學和科研一線,他說:“黃大年身上體現出了愛國奉獻、敬業報國的精神,知識分子需要傳承這種精神,新時代需要弘揚這種精神,實現中國夢需要呼喚這種精神。”
5月30日,吉林好人發布廳現場,21個團隊被授予吉林省“黃大年式科研團隊”榮譽稱號。其中,白城市農業科學院燕麥科技創新研發團隊,為我國燕麥產業發展發揮著重要科技支持作用,團隊帶頭人任長忠說:“入選黃大年式科研團隊是榮幸,更是責任。發揚愛國奮斗精神,不能只停留在口號上,我們要以實際行動把個人成長融入時代偉業之中。”
匯聚力量,賡續使命
一年多以來,黃大年的感人事跡和崇高品格傳遍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廣大新聞工作者、文藝創作者、專家學者都自覺做起宣講員。黃大年生前好友、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吉林大學教授馬芳武說:“黃大年是學習的標桿、時代的符號,他認真負責、愛國奮斗的精神將深深影響更多的人。”
5月16日,吉林省委召開的“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大力弘揚黃大年精神”座談會,吉林農業大學原校長李玉在會上表示,“寶貴精神的傳承是事業永續發展的不竭動力”。“中國知識分子自古就有家國情懷。”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韓喜平說,“新時代呼喚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將‘小我’融入‘大我’,積極投入到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中。”
知識分子作為社會精英,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力量。新時代廣大知識分子應該傳承黃大年等老一代科學家愛國奉獻精神,知行合一,做好本職工作,前赴后繼為民族偉大復興和國家富強貢獻智慧和力量。
《光明日報》( 2018年08月11日 01版)
[編輯: 張珍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