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客戶端記者 景毅
進入5月,島城4000多艘漁船悉數歸港歇網,蔚藍的大海迎來了長達4個月的“假期”。從去年起,全國漁船開始執行同步休漁,黃渤海等海域休漁時間較以往提前了整整1個月。今年,更嚴苛的監管措施開始實施,真正“史上最嚴”休漁季來了。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春天,青島上岸的鲅魚明顯多了、個頭也大了,多年少見的野生大黃花、春刀魚又重新在市場上占據了一席之地……雖然休漁新政執行僅一年,近海漁業資源現狀難言有根本性扭轉,但青島的漁民、商販及消費者們依然欣喜的發現,給大海多放了一個月的假,她的回饋竟如此慷慨。
“竭澤而漁,則明年無魚”,這是千百年來大自然對人們的告誡。受過度捕撈等因素影響,近海漁業資源衰退已成不爭的事實。一頭是需求不斷增加的市場,一頭是被撈的越來越“瘦”的大海。除了延長休漁期,如何讓這“藍色糧倉”再次豐盈起來,重現福滿船魚滿艙,成為青島在內的沿海城市都必須要面對的課題與使命。
消失的野生稀罕物回來了 今春的海貨行情讓漁民商販腰包都鼓起來了。
盡管已經進入休漁期,但鲅魚仍是島城海鮮市場上的主角。
5月3日上午,在浮山后埠西農貿市場,各個海鮮攤位上都整齊碼放著一條條大鲅魚。“今年春天的魚個頭明顯比往年大,量也多,尤其是鲅魚,行情杠杠的!”攤主趙師傅告訴半島記者,由于供應量大,加上冷凍保鮮技術提升,休漁后一段時間仍有鲅魚供應。
趙師傅做海鮮生意已經近20年,他說今年的海貨供應尤其是魚類是近幾年最好的。“高峰期一天能賣三四千斤鲅魚,還都是個頭比較大的,小鲅魚我基本上不進了,對比去年,最好的時候一天也就賣個兩三千斤。”趙師傅說,回憶起來,已經有很多年沒出現過這樣的“盛況”了。
不僅是銷售鏈末端的商販,奔波于大海之上捕魚收魚的漁民更是直接感受到了今年春季魚獲的變化。
作為鲅魚之鄉,沙子口中心漁港每年供應全市約70%的鲅魚。休漁前夕,半島記者到沙子口中心漁港探訪時,碼頭儼然已經被鲅魚船包圍。從停靠的漁船船號判斷,除了沙子口當地的船,江蘇、遼寧以及山東濰坊的鲅魚船也加入到這場爭“鲅”戰中。
“都知道青島人比較認鲅魚,這邊鲅魚行情一直不錯,今年格外好。”遼寧籍漁船船老大王新年告訴半島記者,他這一船拉了七八千斤,多半天就消化光了。
半島記者從城陽批發市場、沙子口中心漁港了解到,今年鲅魚季高峰期,兩地每天批發的春鲅魚加起來超過90噸,比往年至少增加了三成。
除了鲅魚,今年春季的近海魚獲可謂群鮮薈萃,其中不乏已經逐漸消失在普通消費者視野的稀罕物。
在城陽批發市場,攤主王師傅正忙著給顧客裝箱打包。“今年情況都挺好,青島人比較認的本地野生海貨,像鱸魚、牙片、舌頭魚、鯧魚量都不小。”
在琳瑯滿目的海貨里,半島記者還發現了大黃花和春刀魚的身影。野生大黃花因肉質細嫩鮮美、營養豐富,曾是青島市民餐桌上的常客。然而受過度捕撈影響,海捕大黃花的量越來越低,一般市場甚至買不到。
“青島人對野生海貨都有一種執念。”在嶗山干了10多年海鮮生意的王斌告訴記者,經常逛海鮮市場青島人買黃花魚都愛挑小的,因為小黃花還是海捕的多,而大黃花則基本都被養殖的替代了。而今年野生大黃花的產量有了明顯增加,市民不必再跑到碼頭或者大型海鮮市場淘鮮,在家門口的農貿市場就能買到。
春刀魚是另一種讓青島人垂涎的海捕魚。刀魚,又稱刀鱭、毛鱭,跟鲅魚一樣屬于洄游魚。事實上,刀魚原本并非什么珍稀魚種,但也是受過度捕撈影響,本地春刀魚的產量急劇萎縮,身價一路飆升。
王斌告訴記者,十多年前,兩斤左右的本地刀魚批發價也就二三十元一斤,跟現在的鲅魚價格差不多,但隨著產量銳減,物以稀為貴,刀魚價格一路上揚,最高時漲到300元一斤,吃上一條大刀魚就得花上千元。最近幾年刀魚價格一直維持在200元左右,但由于產量少,仍是一魚難求。
今年春季,本地春刀魚也開始在各個碼頭市場“開花”。王斌說,不過相較以前,本地春刀魚仍是稀有品種,很多時候漁船沒靠岸就被訂出去了。
多休一個月幼魚獲生機 漁船歸港歇網,大海休養生息。
是什么原因促成了今春海鮮市場的盛況?采訪中,所有人都把這歸因于從去年開始執行的新休漁新政。
“去年休漁期就從6月1日提前到5月1日,大海多休息一個月,海里的魚蝦蟹也多生長了一個月,產量和個頭自然就更好了。”孫可芳說。
“可別小看這一個月,可真是起了大作用!”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任一平教授告訴半島記者。每年冬季過后,我國近海多數魚類性腺就開始發育,逐漸形成人們俗稱的“魚籽”,并開始進行生殖洄游。5月末開始,海洋里的魚類就陸續開始產卵。在這一過程中,對漁業資源保護得越好,就會有越多的待產的“親魚”順利進入繁殖期,產下更多的魚卵。
早在多年前,任一平就提出,保護及修復漁業資源,僅靠短短3個月是遠遠不夠的。任一平介紹,休漁時間主要是根據大量經濟魚類及其他水生動物的繁殖期及幼體生長期確定的,通過休漁達到讓“親魚”有機會產卵、小魚能夠安全成活的目的。青島地區最常見的小黃花、鲅魚、偏口魚、牙片魚等10多個魚類的繁殖期主要集中在五六月份,前后都會有部分魚類提前或拖后產卵,這一過程可能持續1~2個月。這樣一來,保護“親魚”就顯得很重要。讓近海重現魚滿艙,前提是有足夠多“懷孕”的親魚;為了漁業資源的可持續,還需要讓幼魚長大來得及產卵,誕生下一代幼魚。因此,保護漁業資源靠之前3個月的伏季休漁期遠遠不夠。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漁業環境與生物修復研究室副主任趙俊研究員在接受半島記者采訪時表示,休漁新政除了延長了休漁期限,統一全國各海域休漁節奏也是一大進步。
“此前確實存在漁船跨區域作業的情況,比如說以前5月份黃渤海區域的漁船還可以正常出海作業,很多漁船就會跑到已經進入休漁期的東海海域進行捕撈,造成休漁效果大打折扣。”趙俊說。根據新規,黃渤海、東海、南海三海區漁船作業伏休開始時間統一為5月1日。
另外,趙俊研究員表示,為了恢復近海漁業資源,各沿海城市都積極開展增殖放流工作,而5月份也是增殖放流的高峰月份,休漁期提前可以有效避免放流的魚苗被捕撈,進而保護增殖放流效果。
延長一個月的休漁期是否會對漁民生計造成較大影響?受訪專家均認為,休漁新政對漁民收入影響并不大。任一平表示,根據以往的情況,5月份并不是漁民作業的主要時期,很多漁船5月份根本不出海,因為考慮漁獲收入與人工和燃油成本,往往是得不償失。趙俊表示,這次休漁制度也規定了,對特殊的休漁品種可以進行專項捕撈制度,休漁期像毛蝦、海蜇這樣的品種可以實行專項捕撈,對這部分漁民影響也不大。
從捕魚撈蝦到耕海牧漁 盡管近海漁業資源衰退已是不爭的事實,讓大海休養生息的休漁季也越發嚴苛,但人們的餐桌上海鮮卻似乎從未缺席。這其中,從捕魚到“牧魚”的轉變最為關鍵。
青島擁有約1.38萬平方公里管轄海域,海岸線全長730.64公里,其中海島總面積為21.1平方公里。海區港灣眾多,灘涂廣闊,水質肥沃,是多種海洋生物繁衍生息合適的場所,也是我國發展海珍品和水產養殖的重要基地。
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海水產研究所名譽所長唐啟升在其論著中談到,經過60多年的探索、徘徊、調整和創新,中國漁業走出了一條具有顯著中國特色、以養殖為主的發展之路。
中國的漁業發展之路可謂歷盡坎坷。早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為了增加水產品的產量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國漁業管理部門對如何發展漁業展開了熱烈討論:應該以捕撈為主?還是以養殖為主?此后幾十年里,“養捕之爭”一直不斷,直到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頒布實施,才確立了“以養殖為主”的漁業發展方針。
這些重要方針政策的出臺和實施,極大地推動了水產養殖業的快速發展。隨后幾十年中國水產養殖業產量大幅度增加,漁業產量中養殖與捕撈之比從1950年的8:92增加到2016年的75:25。即每捕撈1噸野生產品就有3噸養殖產品上市。
不僅是從捕到養,近年來,養殖方式也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嶗山王哥莊的峰西海域,從2000年起通過建造人工魚礁和增殖大型藻類,已經形成了超過1萬畝的大型海洋牧場。
據介紹,該處海洋牧場是青島最早打造的海洋牧場之一,依托青島龍盤海洋生態養殖公司建設,“牧場”按照海洋生物的生活習性,由近及遠布置了不同的養殖帶。有大型的魚類養殖網箱;有適合海參、鮑魚生長的人工礁石以及可供休閑垂釣的浮式礁等。
青島龍盤總經理王金霞介紹,建設海洋牧場修復了生態環境,養護了海洋資源,他們的收益更是有了明顯的增長。
據了解,自2015年以來,農業部先后分三批公布了64個海洋牧場示范區成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青島市有6個牧場列入其中。另外還有多處被認定為國家級休閑漁業示范基地、省級休閑海釣基地或省級休閑海釣場。全市累計投資7.38億元,礁體投放150多萬空方。
中科院海洋所“現代海洋牧場構建技術創新與集成應用”團隊帶頭人、海洋所常務副所長楊紅生介紹,經過這些年的努力,牧場海域生態環境保護、生物資源養護、休閑漁業等全鏈條產業發展已初見成效。
為陸地海洋重修“舊好” 修復漁業資源和海洋生態離不開陸地的努力。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海岸侵蝕、近海污染等狀況頻現,這既破壞了海岸線,損害了生態環境,又造成了人與大海的割裂。黃海所趙俊研究員告訴半島記者,陸源污染對大海影響相當深遠。趙俊研究員曾多次參加近海生態調查評估工作,他發現除了廠礦企業向大海排放污水,一些陸源的工廠化養殖對近海生態造成的危害也不容小覷。
趙俊介紹,養殖場會排放大量廢水,其中由于存在大量飼料、添加劑,很容易造成海水富營養化,引發藻類泛濫,進而影響近海漁業。另外,養殖廢水中還可能含有藥物殘留,排放后對近海生物安全帶來威脅。
“想把近海環境搞好,光治理海上是完全不夠的,必須海洋陸地聯動。”趙俊告訴記者,他自己特別支持青島正在推行的“灣長制”,認為該制度真正嚴格落實后,會對近海漁業資源保護及海洋生態修復有極大推動作用。
2017年,青島在全國率先推行保護海灣的灣長制,全市49個海灣均納入灣長制管理保護。按照方案要求,全市推行灣長制組織形式,由各級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行政區域總灣長,各級相關負責同志擔任行政區域內灣長,建立市、區(市)、鎮(街道)三級灣長體系。
灣長制落地當年,據2017年海洋環境監測結果,青島市近岸海域海水環境質量狀況穩中向好,98.5%的海域符合第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污染較重的第四類和劣四類水質海域面積約占青島市近岸海域面積的0.6%,近岸海域富營養化程度較低,沉積物質量狀況總體良好,海洋生物群落結構保持穩定。
海洋保護區海水環境狀況總體較好,各項監測指標基本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生物多樣性指數較高,群落結構穩定,生物棲息環境較好。重點海水浴場和濱海旅游度假區環境狀況優良,適宜各類休閑、娛樂活動。重點海水增養殖區環境質量優良,適宜開展海水養殖。主要臨海工業區鄰近海域環境狀況較好,未發現用海活動對周邊海域環境質量產生明顯影響。
下一步,青島市將進一步建立健全“灣長制”考核辦法和考核指標,統籌河海共治,推進海陸污染治理,實現海域岸線精細化監管,為全國沿海各地推行“灣長制”提供“青島經驗”。
守住這片海來日魚滿艙 從去年起伏季休漁延長了一個月,但想修復多年來過度捕撈造成的漁業資源枯竭,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中科院海洋所劉靜研究員介紹,過去黃渤海漁業資源非常豐富,擁有煙威漁場、石島漁場、青海漁場、海州漁場等優質的近海天然漁場。遺憾的是,受過度捕撈等因素影響,從新中國成立到21世紀初期的短短幾十年內,黃渤海漁業資源的種類和數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過去的許多優勢種類,現在都已經面臨資源衰退,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小型、低質魚類。
劉靜研究員告訴半島記者,目前黃海漁獲物組成中以鳀占絕對優勢,傳統經濟魚類如小黃魚、銀鯧、太平洋鱈、藍點馬鮫(鲅魚)、鮐、帶魚、鲆鰈類等所占的比例很低。不過劉靜也表示,雖然近年來黃海主要魚類資源都有不同程度衰退,但它們的底棲生物餌料基礎還十分充盈,比如說一些底棲無脊椎動物及暖水性的小型魚類數量變化程度不大。從理論上講,如果環境條件達到一定程度,黃海主要冷水種魚類資源可以得到保護和恢復。
慶幸的是,沿海城市早已經意識到漁業資源保護的緊迫性,相繼出臺了一些列政策、舉措盡最大努力保護和修復藍色糧倉。半島記者從青島市海洋與漁業局了解到,僅去年,青島市就完成增值放流規模10億單位,投放礁體10萬空方以上。嚴格落實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堅持漁船投入和漁獲產出雙向控制,促進海洋漁業資源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
趙俊研究員認為,在保護和修復“藍色糧倉”過程中,提高全民保護海洋漁業資源意識至關重要。古語云,“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趙俊認為,作為現代漁民,必須始終有這樣的意識:不要竭澤而漁,要給魚蝦休養的時間,保護漁業資源就是保護自己的飯碗。而作為普通消費者,更應該管住自己的手和嘴,不買不吃魚子魚孫,不在休漁期購買野生魚。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維護漁業資源平衡,人們才有源源不斷享之不盡的漁獲。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