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暖花開,新鮮的空氣、碧綠的小溪……召喚著在鋼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蟄伏”已久的人們走出戶外,走向山野,享受大自然的生機勃發 。遠足、露營、釣魚、燒烤等等 ,人們沉浸在美麗自然風景之中 ,快樂無比。然而,山野戶外也隱藏著種種危險,稍不注意就會惹禍上身,對身體造成傷害,甚至危及生命。4月24日,青島市公安消防部門盤點踏青四大危險,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
危險之一:單人出行 2015年1月31日,38歲的余先生凌晨出門,獨自到北京市門頭溝登山。按照原計劃,他下午3點到5點會下山。余先生的家人孫女士介紹,余先生上山時習慣將手機關機,到下山時再和家人聯系。當日下午5點后,孫女士給丈夫打電話,發現其手機一直處于關機狀態,直到晚上10點 ,仍未能聯系上余先生,孫女士隨即報警申請救援。孫女士介紹,余先生除了手機外,沒有攜帶其他電子通訊設備,也沒有帶手電、打火機等。接到報警后,當地消防官兵、民間救援隊員、森林公安民警都參與其中,總計達上千人次。北京警方兩次派出直升機參與搜索。后來救援人員發現余先生已經死亡。
安全點評:從現場看,山上岔路多、視野較差,余先生的身旁有折斷的樹枝,推測余先生從近20米高的小路上摔倒后滑墜受傷 ,因單人行動無法呼救,錯過了救援的最佳時機 。
危險之二:遭遇雷雨 2009年6月15日下午,5名游客在北京市懷柔區爬箭扣長城時被雷電擊中,其中一對夫妻墜下斷崖身亡,另3人受輕傷。據了解 ,事發地位于箭扣長城可行走只有1米多寬的地方。雷雨突襲時,第一要務是趕快脫離危險地,迅速向低洼安全場所撤離,切勿站立于山頂上或接近導電性高的物體,如樹木、桅桿、電線桿、孤立高聳的物體頂部或邊緣等。這些高聳和導電性強的物體處所最容易被閃電擊中,應設法遠離。戶外活動必須隨時留意判斷天氣變化情況,在雷雨來臨之前,迅速找到避雨場所。野外有山洞的話可以到山洞里躲避,但務必要遠離洞口。
安全點評:如果要躲在大樹、大巖石底下或者旁邊時,要避免躲在巖石的正下方,也不要貼近巖壁,要在稍微離開這些隱蔽物且半徑與這些隱蔽物同高的圓圈內降低高度半蹲下來避險。根據研究,身高在這些樹木和巖石高度的五分之一及以下時,避雷效果最為顯著。
危險之三:過度自信 2012年6月22日,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驢友從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區米林縣游客集散地出發,徒步前往傳說中的蓮花圣地墨脫縣。6月24日下起了雨,22名驢友加上向導等共25人途經一個大型塌方地段時,驢友排隊依次爬過塌方區。忽然,山頂發生塌方,引發泥石流,一位四川籍白姓驢友被一塊大石頭擊中,墜落懸崖。隊伍也因此被截成兩段,已通過塌方區的十幾人繼續向背崩行進,途中遇到前來營救的派出所民警,并于當晚成功到達背崩;未通過塌方區的8人在向導的建議下原路返回。這批去墨脫的驢友大多比較年輕 ,有不少學生,也有部分已經參加工作的白領及請假或辭職出來旅行的人,平均年齡25歲左右,最小的19歲,最大的是49歲的遇難者白某。這些驢友中,30%的人缺乏戶外徒步的經驗。
安全點評:戶外運動“門檻”較低,很多人買上幾件沖鋒衣、置辦幾樣裝備就信心滿滿地上路了。須知,過度自信,易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這起事故中晚間驢友在途中遇到了很大的雨,次日早晨,雨勢有所減小,考慮到如果再不走可能雨會越下越大,驢友們冒雨出發了,過度自信使大家都忽略了大雨可能會帶來的各種次生災害。
危險之四:掉隊失蹤 2014年8月23日,有8人前往陜西省太白縣鰲山登山探險,有1名50歲左右的女驢友在登山途中失蹤,請求救援。接警后,6名消防官兵立即跟隨公安民警奔赴事發地點 。失蹤的驢友為女性,年齡50歲左右,是自發組織來鰲山登山探險的游客 。隨后,消防官兵迅速攜帶安全繩、腰斧、手電、對講機分兩組進行搜索。9時30分,第一組救援官兵在青峰峽通往鰲山的樹林中發現了被困者。經詢間得知,女驢友由于下山不慎摔倒,導致腰部和雙膝有不同程度的損傷。消防官兵在查看完傷情后,先讓傷者吃飯、喝水,然后根據地形采取單人背、兩人抬的方式向山下行進,由于山路崎嶇陡峭,近9個小時后,消防官兵成功將傷員運送到山下并移交給醫務人員。
安全點評:戶外結伴出行,最好找能力水平相當的驢友,這樣在山野中行走時不會相距太遠,同時,每個人都要攜帶手機 、對講機等通訊工具,方便應急聯絡。驢友出行要量力而行,不要獨自攀高;隨身攜帶食品和水、急救藥品;如遇意外,立即對外求助,并保持通訊暢通。
城市信報記者 張鵬 通訊員宋冠之 李豹松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