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讓煙臺一家上市公司的白領孫俊麗在網上幫老家的父母賣起了滯銷的農產品。之后,產品的良好口碑讓好生意主動找上門來,孫俊麗最終決定辭職返鄉(xiāng),建起生態(tài)農場,當上了“女場主”。現在,孫俊麗是煙臺萊陽市如果麗生態(tài)種植合作社理事長,她已經流轉了500多畝農村土地,通過發(fā)展現代生態(tài)農業(yè),直接帶動當地農戶每年增收數萬元。
婆婆家農產品滯銷
放網上后一下賣光 1986年出生的孫俊麗,2009年從青島農業(yè)大學生物工程專業(yè)畢業(yè)后,便在煙臺市一家上市公司工作。“工作很穩(wěn)定,也很安逸。”孫俊麗說,“那時是2012年,每天有大把的空余時間,想著做點什么,后來了解到婆婆家農產品賣價低、不好銷,我就想能不能幫她在網上賣賣看。”
“當時就在QQ同學群、工作群里賣。沒想到效果不錯,婆婆家的農產品都賣出去了,而且價格還不錯。”孫俊麗說,2014年的時候微信出現了,她就開始嘗試在微信朋友圈里銷售,結果,很快就打開了市場,不光自己的賣光了,她還能幫著村里其他村民賣。2016年的時候,銷量呈井噴式發(fā)展,經常賣斷貨,到了2017年,銷量更是翻了幾番。
“我感覺做電商最重要的是口碑,而品質就是口碑的保障。”孫俊麗說,隨著銷量的增長,收別人的東西轉賣,她不能進行產品質量的把控,沒法保證產品的品質。另外,由于產品不掌握在自己手里,生產也沒有計劃性和持續(xù)性,好不容易打開了市場,很有可能會出現突然斷貨的情況。于是,她就萌生了自己種植農產品的想法。
2013年底,孫俊麗在和丈夫董曉偉溝通后,決定辭職回丈夫老家——萊陽市萬第鎮(zhèn)南于格莊村,進行創(chuàng)業(yè)。可是,他們的想法卻遭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她的公公董旭明確表示:“回來種地,這么多年書不是白念了嗎?種地你都不如我!”
為說服公公
她擺下了“擂臺” 老人們的反對,并沒有讓孫俊麗退卻。她決定跟她的公公進行一場比賽,兩人分別種植芋頭,看誰最后的收益大。結果,孫俊麗用生態(tài)方式種植的芋頭,電商銷售價格達到每斤6元錢,還供不應求。而她的公公采用傳統(tǒng)肥料種植出來的農產品,不光口感遠不如孫俊麗用生態(tài)方式種出來的產品,價格更是在販子那里被一再打壓。孫俊麗的公公這下被深深折服,從此不再勸阻兩人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
辭職之后,孫俊麗通過土地流轉,租賃了村東一片沒施用過化肥和農藥的荒坡地,創(chuàng)辦起了家庭農場,種植上芋頭、甜桃、大櫻桃等作物,產品全部網上銷售,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2017年5月,她成立了萊陽市如果麗生態(tài)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她自己任理事長,吸納了13位村民社員,共同生產、銷售生態(tài)農產品。
“合作社規(guī)定,所有社員都要按照統(tǒng)一規(guī)程、統(tǒng)一標準、統(tǒng)一要求進行生產,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不允許施用化肥,必須要用統(tǒng)一購買的羊糞發(fā)酵土雜肥。”孫俊麗說,合作社生產的產品包含芋頭、桃子、蘋果、地瓜和大櫻桃五大類,它們大多靠自然生長而成,盡管產量偏低,但是質量上乘,安全有保障。
農戶不光能拿補償
年底還有利潤分紅 萊陽市萬第鎮(zhèn)南于格莊村位于于萊陽與海陽交界處,位置偏僻,“全村570戶居民,主要以種植業(yè)為主,日子過得都不充裕。”南于格莊村村委會主任鮑曉東說,“最近幾年,種地并不賺錢,好多村民都靠打零工貼補家用。”
“年輕人都往城里跑,現在村民平均年齡在五六十歲。”鮑曉東說,“沒想到村里能回來大學生,還帶來了新變化。土地流轉解決了沒人種地的問題,還增加了農民收入,流轉土地每畝現金補償300元,一戶村民流轉30畝的話,一年純收入就是9000元。除了現金補償,年底合作社要拿出30%利潤分紅,10%交給村集體,20%交給農戶。”
作為村主任,鮑曉東帶頭參加了合作社,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家種植著3畝芋頭、5畝桃子。往年,用傳統(tǒng)方式種植的芋頭賣價每斤約在0.5-0.6元,桃子賣價1-2元。現在,生態(tài)種植的芋頭和桃子賣價分別可以達到3元、4元。
“老百姓是最實在的了。只要真的能帶來實效,他們就支持。”萬第鎮(zhèn)社會事務服務站站長、南于格莊村工作片區(qū)副片長李紹春說,“全鎮(zhèn)64個行政村,現在有七八個類似的合作社,未來土地流轉,成立專業(yè)的合作社,形成規(guī)模化經營應該是一種趨勢。農村特別希望越來越多的像孫俊麗這樣的大學生能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促進鄉(xiāng)村振興。”
未來將做生態(tài)農業(yè)
搞農產品深加工 “通過電商銷售農產品,不光賣價比市場高,能增加村民收入。通過跟消費者溝通,我們也能明晰農產品的賣點和消費端需求。”孫俊麗說,市場對無公害、個性化農產品有著強烈的需求,但村民生產的多是同質化產品,多是追求外表大而美,售價偏低在所難免。“我們要定位高端農產品,有機無污染,好吃有營養(yǎng)。”
孫俊麗說,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提升農業(yè)發(fā)展質量、推進鄉(xiāng)村綠色發(fā)展,這讓合作社堅定了信心,明確了路徑。
“我們現在正采用‘互聯網+生態(tài)農業(yè)+農旅一體化’的模式籌建集觀光、采摘、休閑、餐飲于一體的生態(tài)示范園。今年又流轉土地110多畝,計劃示范園占地200畝。”孫俊麗帶著記者來到這個初具雛形的園區(qū),三座可供采摘的溫室蔬菜大棚依次排列,還布局了豬羊養(yǎng)殖區(qū)、花卉大棚和水庫垂釣區(qū)等。
“現在我們銷售的都是初級農產品,附加值低,未來我們打算將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孫俊麗說,“比如生產萊陽梨膏、花生油、純凈水等。今年,我們還計劃跟別人合作新建一座梨膏標準加工廠。現在這些都在穩(wěn)步推進中,每天都能看得見進步。”
經過幾年的積累,孫俊麗的微商銷售平臺已經遍布省內外。“現在有100多個微商代理,他們下面還有各級代理。”孫俊麗說,“現在我已從過去管物發(fā)展到現在管人的階段,目前已經組建了專業(yè)團隊,專門從事線上營銷和市場開發(fā)。”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楠楠 趙金陽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