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網4月19日消息 孤獨癥是一種起病于嬰幼兒期的神經發育性障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閉癥,其主要表現為社會交往障礙、交流障礙、興趣范圍狹窄和行為方式刻板。據相關研究顯示,孤獨癥的患病率有不斷增加的趨勢。
近日,在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兒少門診,精神五科韓海斌醫師接待了一名小男孩,今年6歲了。其父親描述到,孩子自幼就十分孤僻,不會期待父母的擁抱,即使父母抱起也不看父母,大部分時間自己一個人,在嬰兒床上不哭不鬧。隨著年齡的增加,孩子表現疏遠他人,早晨不向母親打招呼,父親下班回來孩子無表示,如果讓別人照看他,經常尖聲叫喊。出去的時候對其他小朋友從不理睬。說話很晚,且吐音不清楚,19個月左右才開始偶爾叫“媽媽”,4歲左右說話詞匯量才有所增加,但至今仍說不清較復雜的句子,說話基本是模仿過去聽來的詞和短語組成,并帶有原來說話者的腔調。很特別的是,孩子非常喜歡明亮的光和旋轉的物體,總是盯著它笑,且非常迷戀于一個微型玩具汽車,日夜握在手中,但是從不用這個汽車或其他玩具一起玩。對于家里的物品,尤其是他使用的物品,必須放在固定的地方,即使細小的變動,也要恢復原樣。孩子從小不怕痛,打針從來不哭,摔破了皮也無動于衷,不會尋求家人的安慰。
韓醫生介紹說,這個小男孩就是一個典型的孤獨癥的案例,存在明顯的社會交往、言語交流以及興趣行為3個方面質的異常。孤獨癥一般起病于3歲以前,男性多于女性,由于孤獨癥孩子存在溝通困難,無法表達自己的需求,情況嚴重的甚至會有自傷或暴力傾向等。這個疾病的預后,往往與疾病嚴重程度、智商高低、早年言語發育狀況、是否合并其他精神神經癥狀、早期教育訓練情況等相關。
那么我們如何來應對孤獨癥呢?韓醫生認為:“在孤獨癥的治療之前,必須讓患兒父母充分認識到孤獨癥是一種慢性的疾病,在家庭知情和參與的情況下治療方案才會起到最有效的作用。0到6歲是自閉癥兒童的最佳干預期,如果家長能夠早發現,早干預,孤獨癥兒童的功能恢復會能達到理想的效果?!?br>
為此,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孤獨癥”方面的知識,得到更多的指導和建議,請于2018年4月21日本周六上午9:30到青島市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安徽路32號),聆聽由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兒少科韓海斌醫師主講的《兒童孤獨癥》專題公益講座。
通訊員 齊文博 記者 孫貼靜
[編輯: 王君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