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種
大沽河畔有“種都” “隨著玉米、小麥等傳統糧食作物價格下落,白菜、韭菜等傳統蔬菜產量飽和,農民增收進入瓶頸期。怎么辦?我們沒有墨守成規,緊緊抓住‘青島(移風)國際蔬菜花卉種子產業園’這個發展目標,不斷培育壯大新六產,促進現代種業和優質蔬菜產業提檔升級。”即墨區移風店鎮鎮長馬明強說。
現代種業是移風的特色產業。根據《青島國際種都建設規劃》和市政府《關于建設青島(移風)國際蔬菜花卉種子產業園的意見》,青島(移風)國際蔬菜花卉種子產業園于去年6月正式落戶該鎮。
“我們這個產業園核心區規劃面積1萬畝,重點區規劃面積3萬畝,輻射區34萬畝,涉及種子、種苗、園藝景觀、航天育種等多個領域。將利用3至5年時間,構建以研發為基礎,創新為龍頭、種業為核心的多產業融合發展集群,建成產學研融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產業體系,實現現代種業的跨躍式發展。”移風店鎮副鎮長于珊說。
據悉,園區現已引進瑞克斯旺、華盛農業、碩豐源等10多家國內外知名育種企業。發展特色農業的過程中,移風店鎮完成了投資500萬元的青島市農業水價改革試點項目、投資2250萬元的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項目、投資6000萬元的青島環山蛋雞養殖項目。
在移風農村電商服務中心——青島市首家鎮級農村電商服務中心每天人來人往。目前為止,該鎮已發展電商業戶158家,村級電商服務站28家,物流快遞企業12家,日均發貨量達3000單,電商交易額突破2億元。大歐鳥籠美名遠揚,移風蔬菜遠銷四方,2017年,該鎮被阿里巴巴研究院順利評為青島市首個中國淘寶鎮。同時,該鎮利用豐富的沽河自然人文資源,積極發展休閑農業,將線上訂單與線下旅游相結合,通過舉辦草莓采摘季、槐林槐花季等節會活動,實現“互聯網+休閑農業”的有機融合。
移步沽河,風光無限。流淌千年的大沽河見證了移風店鎮的輝煌和燦爛。據了解,下一步該鎮將立足于鄉村振興戰略,著力在現代種業、沽河旅游、農村電商上做好文章,將移風店鎮打造成為宜居宜業的沽河綠色健康小鎮。
光
貧困村“陽光致富” 西海岸新區寶山鎮中山前村,現有84戶,268口人,耕地面積1117畝,屬丘陵薄地,土質差,單產低;水資源匱乏,缺乏水利設施,基本靠天吃飯。農民增收困難,集體欠債65萬,是寶山鎮8個省定貧困村之一。“市區各級各部門十分關心村的脫貧解困工作,多次前來走訪和調研。”該村村委工作人員介紹,經研究,確定脫貧方案和幫扶項目,先后已爭取用于村莊的各項扶貧建設資金,使中山前村從此告別了村集體“零收入”、村民“難收入”的歷史,各項基礎設施也得到了極大的改觀。
不要看村子小,中山前村有著響當當的產業。經過三個月的學習調研,村子確定了“光伏扶貧”的路子,投資120萬新建一個光伏發電站,“此項目主體工程已經完成,現正進行有關備案和并網手續,并網后每年將為村集體帶來十五六萬的收入。”工作人員介紹。
為解決農民收入少難題,村子與青島康福萊有限公司合作,實行統一供種、統一管理、統一施肥、統一收購加工,種植地瓜100畝,帶動規模化種植,增加村民收入。此外,通過廣泛引導群眾,把仍留在農戶手中的集體機動地全部收回,共收回土地70畝,荒山荒溝30多畝,為下一步土地流轉、調整結構、加快種植方式轉變奠定了基礎。同時,爭取幫扶資金50多萬元,新打大口井一眼、深水井四口。
“以前的村子是‘與世隔絕’,現在卻是‘四通八達’。”有村民說。村子建立“老家的味道”微信群,將村莊自產的面粉、小米、地瓜及雞蛋、鴨蛋等農副產品,編發目錄在微信群里發布,客戶根據自己的需要下單,累計到一定的數量,統一發貨,拓寬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讓村民手頭也有了閑錢。村子還爭取投資180萬,修建一條直接通往青蘭高速水泥路,打通村莊至青蘭高速“里岔”口“最后一公里”。
在閑暇之余,村民們來到投資300多萬元修建的社區文化服務中心,或者占地1100多平方米的健身文化廣場上,可以健身或者娛樂。“別看咱們村子小,發展起來勁頭可足了!”村民們對村子的未來發展非常有信心。
■聲音 市農委黨委書記、主任由翠玉: 推進鄉村產業振興 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期間,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興旺。
對此,市農委黨委書記、主任由翠玉表示,圍繞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大力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農業發展動力變革、質量變革和效率變革,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重點是實施農業產能提升工程、質量興農工程、農業“雙百千”工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工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農業綠色發展工程,全力推進鄉村產業振興,推動農業產品質量更高、銷路更好,產業素質更高、效益更好,發展協調性更高、生態保護更好。同時,持續深化改革,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促進城鄉要素資源平等流動,為鄉村產業振興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目標 今年完成1000個村 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3月29日半島記者從市農委獲悉,為扎實做好2018年全市農村經營管理工作,日前研究制定了《2018年全市農村經營管理工作要點》。
工作要點指出,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要點要求,繼續分類推進農村資源性、經營性、公益性資產改革,今年再完成1000個村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任務。開展村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組織、集體經濟組織“政經分開”運行機制試點。
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實施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三年行動計劃,年內支持100個村通過盤活資源、發展特色產業等,增強集體經濟實力,促進村集體和農民雙增收。探索將政府撥款、減免稅費等形成的資產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并量化為集體成員股份的具體辦法,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
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方面,著力打造“兩個一批”:培育一批示范家庭農場、示范合作社和示范社會化服務組織,年內組織認定市級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200家、市級規范化家庭農場200家、市級示范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100家;總結推廣一批先進典型,年內總結推廣50家農民合作社、50家家庭農場、10家社會化服務組織,打造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板典型。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