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網3月16日消息 “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又到了傳統的農歷二月二,如今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二月二無非是剪個頭發、吃個炒糖豆,但對民俗活動的由來和深刻內涵卻知道的越來越少。今天上午,市北區水清溝街道在海豐廣場舉辦“我愛民俗”暨二月二龍騰虎躍全民大聯歡活動,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普及教育,與市民一起感受傳統民俗節日的魅力。活動現場,水清溝街道在海豐廣場設置了多個板塊,既有圣蟲、棋子的現場手工體驗活動,也有為市民帶來的免費理發服務,更有舞龍舞獅和膠東大秧歌表演,非常熱鬧,吸引了百余名群眾參與其中。
熱鬧的民俗表演
蒸圣蟲做棋子,祈求全年平安豐收。“二月二龍抬頭,圣蟲的形狀就是龍。做的時候要先把面團揉成細條,然后一圈一圈地盤起來,再用剪刀剪出龍須。為了防止風化開裂還要在蒸熟后往“圣蟲”上抹油;而且“圣蟲”的擺放也很講究,像在面缸里要放母“圣蟲”,母“圣蟲”才能“生”,寓意“越吃越有”。”說起“二月二,龍抬頭”的風俗,今年近70歲的市民陳月芝跟駐足參與的市民侃侃而談。“以前 ,每逢農歷二月二還會在院子里撒灰,把鍋底的灰圍著院子撒一圈,當做糧食囤,然后在上面畫上一個‘八’字代表把糧食囤蓋起來,避免風吹雨淋。有時候還會在囤里用鍋灰畫上臺階,畫得越高就表示越能豐收。”
市民親切接觸民俗文化標志物
剪龍頭舞龍燈,希望四季風調雨順。“二月二,龍抬頭。”農歷二月初二前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驚蟄。據說經過冬眠的龍,到了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驚醒,便抬頭而起。所以古人稱農歷二月初二為春龍節,又叫龍頭節或青龍節。“龍抬頭”有理發的習俗,這天兒童理發,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后出人頭地;大人理發,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新的一年順順利利。為給居民提供更貼心便利的志愿服務,進一步弘揚雷鋒精神,充分展現社區志愿者樂于奉獻、不求回報的精神風貌,水清溝街道邀請志愿者現場為市民開展公益理發活動,為市民帶去了便利。現場還有舞龍舞獅、踩秧歌等傳統的民間慶祝活動,大頭娃娃憨態可掬,巨龍閃轉騰挪,獅子時而歡騰跳躍,時而搖頭晃腦,惟妙惟肖的表演,贏得圍觀群眾喝彩不斷,將活動推向了高潮。
通訊員 馮 浩 文 劉子琳
[編輯: 王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