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網3月8日消息 近日,市立醫院本部呼吸科和檢驗科微生物室通力合作,確診一例年發病率約為1/300000的肺放線菌病,這位數月內輾轉多地、多家三甲醫院求醫未果的病人,近日終于順利出院。
不能明確診斷,面臨手術“切肺”
去年6月以來,成先生反復咳嗽、咳痰,還時不時就會發發燒,初起之時并未引起重視,后來,這些癥狀反復出現,不得不到三甲大醫院就診。先是常規檢查,未能明確診斷;后來,接受了經皮肺穿刺活檢,病理檢查考慮炎癥改變。期間,雖使用多種抗感染藥,但病情非但沒有轉機,還出現進行性加重,肺內腫塊進一步擴大。
后經推薦,又到北京知名上級醫院住院診治,先后兩次接受支氣管鏡病理活檢,并將標本送至北京另一家知名醫院會診病理切片,亦未能明確診斷。藥物升級治療后,病情仍繼續加重,反復發熱,影像檢查提示:肺部病變進一步擴大。最終,該醫院建議病人轉至胸外科,通過手術切除病灶。
隱藏罕見“病灶”,難逃火眼金睛
因為各種顧慮,成先生并未馬上接受手術治療,最后抱著一線希望來到市立醫院本部院區呼吸科就診。接診的劉學東主任,未受之前各級醫院診治方案影響,重新梳理病人的發病、診治經過,反復對比研究胸部CT影像檢查表現的演變,結合多年積累的臨床經驗,初步診斷病人高度疑似肺放線菌病。
劉學東主任深知,放線菌屬于厭氧菌,對檢驗培養條件要求苛刻,常規流程往往不足以檢出,必須先期處理標本,防止其與空氣接觸,方能準確“捉拿”,這或許就是前期數家醫院未能確診的原因。為了確保檢驗結果準確,本部呼吸科與東院區檢驗科劉豐海主任、微生物室鄭旭醫生先期進行了深入溝通,在對病人進行支氣管鏡檢查取樣、運送過程中,通過技術手段隔絕空氣,當受檢的支氣管肺泡灌洗液標本一送到東院微生物室,鄭旭醫生立即涂片,并見到了大量的“放線菌”。
耗時七個多月,輾轉多地、數家大醫院,始終未被確診的疾病,最終沒能逃過市立醫院醫生的“火眼金睛”,病人患了極為少見的“肺放線菌病”,這也讓他徹底放下了罹患肺部惡性腫瘤的擔憂。現在,經過針對病原菌的精準治療,病情已經明顯好轉,順利出院,避免了外科手術帶來的創傷與痛苦。
通訊員 伊麗明 記者 孫貼靜
放線菌:一種罕見、致死率卻極高的菌
放線菌屬兼性厭氧菌,革蘭氏染色陽性。肺放線菌病,是由放線菌感染肺部,引起的慢性化膿性肉芽腫疾病,該病的年發病率約為1/300000,早期確診率僅為7%,但肺部致死疾病比為15%。
肺放線菌病,多表現為慢性進展型疾病,伴低熱或不規則熱、咳嗽、咯血、咳濃性粘液痰、胸痛、體重減輕等癥狀,類似于惡性腫瘤或肺結核。這種疾病可以發生在各個年齡組,以青壯年發病率最高,近年來,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衛生條件的改善,放線菌感染已極少發生。
[編輯: 王春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