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記者叢民)記者日前從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山東省積極探索以扶貧車間為載體,讓貧困群眾就地就近就業的“造血式”扶貧路子,目前全省建設各類扶貧車間6126處,吸納貧困人口就業12.6萬人。
據山東省質監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精準扶貧標準共7部分,重點明確扶貧車間選址、用工來源、收益分配等,解決了扶貧車間怎么建、怎么管、如何發展的問題。
據介紹,扶貧車間即建設在鄉、村,以從事農產品初加工、手工業、來料加工經營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要內容,實現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的就近就業扶貧模式。為此,山東從工資保障、勞動保護、安全生產、環境衛生、用工方式等方面對扶貧車間提出了明確的規范。
根據要求,扶貧車間多渠道開發市場和就業崗位,形成就近就業、穩定增收機制。使用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以及企業、個人等援建的扶貧車間,要和村集體簽訂資產移交合同,依法對產權公證后,扶貧車間產權歸村集體所有;由政府、企業等聯合建設的扶貧車間,應簽訂資產認定協議,明確產權和分紅比例。收益主要用于幫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目前,全省建設各類扶貧車間6126處,吸納貧困人口就業12.6萬人。
轉自:大眾網
[編輯: 劉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