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打造“健康濟南”,加快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建設,推進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齊魯醫科大學等項目落地動工。
2017年7月獲省政府批復后,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推進情況如何?9日,在濟南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上,濟南市政協委員、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張端武介紹,近期,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的概念性規劃和總體規劃將結題,上半年齊魯醫科大學一期工程開工。未雨綢繆,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已在引資引智,目前10多個項目已簽約。同時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將在新泉城大廈設立精準醫療孵化器進行先期孵化,孵化器將于今年6月營業。
請來國際知名公司,一張藍圖繪到底 2017年7月,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獲省政府批復。批復中要求,把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建成集醫療、教學、科研和預防保健、健康旅游、康復醫養于一體的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綜合醫學服務中心,并提出要瞄準國際醫學前沿,高起點規劃布局。
9日,濟南市政協委員、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張端武介紹,省政府批復后,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進行了規劃研究,其中包括階段性發展戰略規劃和產業規劃、招商策劃,同時總體規劃、概念性規劃近期將結題。
“通過招標方式,委托德勤、普華永道等知名機構進行了階段性發展戰略規劃、產業規劃、招商策劃等方面論證。同時,國際醫學科學中心的概念性規劃和總體規劃由本地的規劃部門配合日本(株式會社)日建設計進行。”張端武說,日建設計是國際知名的設計公司,日本很多醫療產業的規劃是該公司做的。
同時2017年上半年啟動了道路交通、市政、能源、綠化、環保、供排水等一系列專項規劃,共涉及30余項規劃研究事項,預計2018年上半年基本完成。“這樣整個規劃體系就有了,保證一張藍圖繪到底。”
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先期入駐項目規劃圖
六個村莊已拆遷,齊魯醫大上半年動工 張端武說,規劃基本完成的同時,今年上半年,齊魯醫科大學一期工程、比較成熟的幾家醫院的基礎設施將開工。下半年兩個安置區的安置房工程、部分醫療設施和濟齊路等骨干道路施工項目也將開工。
項目落地需要做好拆遷的基礎工作。張端武說:“2018年我們的工作就是空間拆出來、規劃做出來、項目干起來、機制活起來。”目前,在槐蔭區委區政府及全區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前期準備工作基本結束,片區建筑物與人口界定、凍結、拆遷補償政策等基礎工作已經完成,六個村莊已開始拆遷,為2018年上半年啟動重大項目建設鋪平了道路。
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項目范圍內,還有部分與醫學產業不相符的企業,仍要進一步推進,2018年將分批分期遷出。
國際醫學科學中心精準醫療孵化器已建成,已簽約的10多個項目將進駐孵化。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中 攝
精準醫學孵化器,已簽約10多個項目 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雖然還在進行拆遷等前期工作,相關的基礎設施和醫療設施的建設還需要一定時間,但醫療產業發展迅速,要建成國內一流的醫學中心,相關的引資引智工作早已啟動。
“我們沒有等到基礎設施建成后再啟動招商、引資、引智工作,已經在引進醫療及產業類項目,目前已有包括醫學教育、精準醫學、高端醫療服務和公共技術平臺四種類型30多項醫學產業項目在儲備中,其中有10多項已簽約,部分已完成注冊登記,包括國家人類遺傳資源庫山東創新中心、中美計算醫學創新中心。”張端武說,為了讓這些引進項目率先落地、先期布局,前期已經設立了精準醫學孵化器。“孵化器將設在建筑面積近2.5萬平米、經七路上的新泉城大廈,預計今年上半年可正式運行。我們會為他們提供‘店小二’式的服務,幫助項目落地,兩三年后等醫學中心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他們可以直接搬過去。”
張端武說,濟南的新泉城大廈臨近省立醫院中心院區,周邊還有多所醫院,在這里,精準醫學的項目能很快拓展業務。同時生活設施及各類資源配套齊備,能夠讓引進來的醫學人才安心研發。
記者了解到,精準醫學通過基因組、蛋白質組等組學技術和醫學前沿技術,對于大樣本人群與特定疾病類型進行生物標記物的分析與鑒定、驗證與應用,從而精確尋找疾病的原因和治療的靶點,最終實現對于疾病和特定患者的個體化精準治療,不少都涉及腫瘤、糖尿病等。
張端武說,濟南在腫瘤、心腦血管、生殖婦幼、骨科、眼科等方面有學科優勢,引進醫療產業時會有所側重。
目前,新泉城大廈內各入駐單位已啟動裝修和設備購置。張端武表示,在醫學中心的規劃中,還將同步推進產業園孵化器、加速器,而這處位于市區內的孵化器未來或將長期保留。讓更多的項目在這里孵化、產業化后,落地到醫學科學中心去。
實施“1133工程”,引進300位名醫生 醫學科學中心不僅需要高端醫療設備,更需要醫學人才。張端武說,2017年美國休斯敦濟南國際醫學中心孵化器和人才工作站建立。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還將實施“1133”工程,以發展名醫名科、名醫院、名診所為重點,著力引進和培育一批在國際、國內有影響力的醫學領軍人才、高層次醫學團隊。
“我們計劃用三年的時間,引進10個精準醫療研究機構、10個疑難雜癥專科(醫院)、30名學科帶頭人或團隊、300名有經驗有能力的醫生,具體措施和政策正在調研。總之,要形成人才集聚執事,打造名醫院、名學科、名醫生的‘三名工程’。”張端武說,2018年希望能探索醫學人才引進的新機制,結合國家推行的醫生多點執業政策,努力在醫學中心搭建一個平臺和舞臺,“讓醫生有施展的空間,有好的保障機制,以一種寬松的機制從業。”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皇 張阿鳳)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