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綠色珍珠”鑲嵌在半島尖上
威海南海新區用十年精致打造一座現代新城
威海向南,直至南海岸,一座漸具雛形的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的濱海度假勝地、藍色產業新城撲入視野——
西側的大片“藍綠”令人心醉神迷:12公里金色沙灘、萬畝松林、萬畝濕地,一系列高端文旅項目掩映其中;東側規劃30萬噸的威海最大港區加速崛起,背后“長出”一座座現代化工廠;中間綜合商務區內,文化藝術中心、金融商務中心面朝大海,昭示未來。
10年前啟動建設的威海南海新區,亮相不久便重任在肩:既要改變威海經濟北強南弱發展格局,打造南部新隆起帶,又是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重點建設的海洋經濟新區。
“我們堅持‘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共融的理念,像孕育‘珍珠’一樣,精致打造一座現代化的濱海新城。”威海南海新區管委主要負責人說。
“三生”共融:賦“靈魂”,慢“運筆”
聽南海人講發展,最令人動容的是,一定要將“綠色珍珠”鑲嵌在半島尖上。
鹽堿地上起新城,對項目渴望不言自明。但一位客商拿著投資5億元的冶煉項目找上門,卻吃了“閉門羹”。像這樣的大項目,南海新區10年拒絕了30多個,總投資額超200億元。
黃金海岸線邊上,橫亙著上世紀栽植的萬畝松林,管委會給開發商劃出紅線:不允許砍伐一棵樹。
污染項目一個不能進,綠色資源一點不能少。這是因為,在南海新區看來,“三生”共融,是城市發展的靈魂所在。
“靈魂”來自高標準的規劃。“生態優先,環境第一;尊重自然,城鄉一體”——這樣的規劃理念,與“三生”共融理念高度吻合。
為“靈魂”“賦形”,政府的生態投入堪稱大手筆。南海新區擁有3660.83公頃濕地,他們抓住去年被評為國家濕地公園(試點)機遇,投入1.59億元,打造國家級“生態名片”;香水河、昌陽河兩側全流域生態營造,形成大氣磅礴的“河流森林”……如今的南海新區,高標準綠化總面積1200萬平方米,人均面積是全國平均水平的8倍。行履所致,處處“綠色”。
為“靈魂”“賦形”,還體現在“三生”共融的城市空間結構上:160平方公里的核心起步區,宛如一只向海振翅的蝴蝶:軀干是綜合商務區,發展金融商務、總部經濟等;東翼是臨港產業區,發展藍色高端產業;西翼是旅游度假區。
“10年回頭看空間規劃,我們在項目選址、環境營造等方面與之高度吻合。”管委副調研員、辦公室主任傅磊說。
城市經營慢“運筆”,每一筆都力求精致,是一張藍圖繪到底的關鍵原因。
一家國內知名開發商看中綜合商務區南部地塊,提出想拿5000畝地開發,因項目與規劃定位差強人意,他們還是拒絕了。現在,24平方公里的綜合商務區,寸土寸金,但大部分嚴格控制,留白發展。
產、城步調一致,是“三生”共融應有之義。近三年,南海新區嚴控新的房地產開發用地供給,讓已有的300多萬平方房產“等一等”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步伐。
“快跑”跟上來的是基礎設施——10年投入300多億元,
修建五縱四橫骨干網350公里,架橋橋涵160座,鋪設管網近千公里。
新動能集聚:世界先進、國內一流
生態環境鑄“靈魂”,基礎設施鍛“骨骼”,產業“肌肉”自然要更加強壯。“南海新區以世界眼光在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碳烯、生物醫藥、電子信息五大產業集群上重點突破,成為新動能聚集區。”南海新區工委副書記、管委副主任邢海文說。
威海一些有規模有實力的產業,來此擴張表面上看是原有空間受限,實則是在“四新”中擁有高招、絕招,才入得新區“法眼”。
天潤曲軸公司以前為康明斯、濰柴等配套發動機曲軸,現在到南海新區設廠生產船用發動機曲軸,延伸產業鏈。項目負責人林棟說,他們采用世界最先進的TR鍛造方式,11米長大型全纖維曲軸打破國際壟斷。
三角輪胎、德瑞博新能源汽車、潤輝生物……南海新區共吸引100多個投資過億元的大項目落地,其中10多家世界或中國500強企業及上市公司。
骨干企業頂天立地,對于成長性產業,則追逐細分領域的國內外前沿。
為重體力勞動的陶瓷行業訂制智能化生產線,在國內外還比較稀缺。在愛而生智能化科技公司,這樣的產品即將大規模投產,可讓陶瓷企業單條生產線用工數由150人減少為3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引進、培育這類項目需要載體,南海新區在這方面可謂“膽大心細”:改造建設了36萬平方米的孵化器和加速器,組建30人專家團隊負責遴選項目,為每個高層次人才免費提供3000平方場地。
負責人趙明波說:“這個創業平臺全國最大,關鍵是有投融資、場地資源、工業化生產等全套服務。”孵化器內注冊企業有205家,其中電子信息領域的智能投影谷、海洋工程裝備領域的石油天然氣裝備等,已做到國內一流。
新動能集聚,最終要靠人才支撐。南海新區吸引北京交通大學(威海)、中鋁職教園等高校落戶;正新建科創城,北京高科大學聯盟所屬12所高校,將在此分別設立研發機構。
獲得感:為人民建城市
高度關注民生,全力打造“城村一體化”新范本,這是南海新區10年發展另一條重要的經驗。
近日,小觀鎮南廒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徐國剛,正為村民搬遷上樓作準備。新建社區距舊址11公里,卻距南海高中很近。新樓按花園洋房標準規劃建設,村民用原有住宅免費置換。
邢海文介紹,南海新區先期改造環海路以南21村,規劃合并為10個新型社區,村集體協商自主選址。2018年底前,21個村的6000多戶村民將全部搬上樓房。
人的城市化是新區最大考量。當地為上樓的居民每人統一辦理失地養老保險,按每人每年1000元標準發放生活補貼。“區里推動本地就業,全村勞動力幾乎都變為產業工人,去年村民務工收入180萬,綠化、基建收入350萬元。”徐國剛說。
南海新區的實踐,成為威海“全域城市化、市域一體化”生動注腳:居民享受從學前到高中15年“普惠制”免費教育;現代農業、居民就業等5種扶貧模式,讓1308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獲得感還從解決民生“痛點”的改革中來。地質災害、水土保持等區域化評估是前置審批項目,以前即便同一區域,每個企業都必須找第三方作評估、出方案,才能施工,費時又費錢。
6月15日,省地震工程研究院為南海新區綜合商務區統一出具地震安全評估方案,結果由進園區企業免費使用。為此,南海新區管委統一招標,花費三十四萬元。此類評估都已統一組織,提前形成統一的區域化評估評審,讓進駐企業無需重復申報。
南海新區政務服務中心主任王書武說:“這項改革平均為每個企業施工縮短100多天、節省80多萬。”
前不久,南海新區成為威海唯一入選全省第二批經濟開發區體制機制創新試點單位。“我們將在創新行政管理體制、用人分配機制、項目審批機制、市場化開發運營機制、綜合執法等五方面先行先試。”邢海文說。
10年精心打造一座宜居、宜業、宜游、宜學之城,南海新區正成為半島尖上的一顆燦然“珍珠”。
[編輯: 張珍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