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杰
青島國際院士港這幾天院士的身影往來穿梭。8日迎來第六個院士項目落地后,10日,第七個院士項目又在這里啟動產業化之路。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陳璞和他的團隊,當天正式入駐青島國際院士港,將在此打造高端精準醫療研發平臺及世界水平的小核酸藥物載體研究平臺,力爭3年內完成第一個抗癌新藥臨床前研究并獲得臨床批件,5年內開發5-10個靶向基因藥物。
第七個院士項目落地 青島國際院士港的21號樓,迎來了它的院士主人。10日,依托新成立的納肽得(青島)生物醫藥有限公司,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陳璞和他的團隊,正式啟動了小核酸類抗腫瘤新藥研發平臺項目,定位于應用納米技術開發生物新藥,為癌癥患者治療提供靶向基因藥物。同時,研發高效低毒的多肽納米藥物傳遞系統,用于多種疾病的靶向治療。
這是青島國際院士港迎來的第七個院士落地項目,記者了解到,陳璞院士是生物納米材料、納米醫藥、環境科學、界面熱力學和能源等交叉學科研究領域的國際知名專家,2000年獲得了加拿大杰出研究獎,2004年被授予加拿大納米生物材料方向的國家研究首席教授。陳院士領導和直接參與了滑鐵盧大學藥學院及量子—納米研究中心的建設,作為創始人之一在滑鐵盧大學創辦了北美第一個體系完善的納米技術專業。
5年內開發5至10個靶向基因藥物 據介紹,小核酸類抗腫瘤新藥研發平臺項目的產業化方向分為三個階段,近期實現小核酸轉運載體試劑研發及中試,中期實現小核酸抗癌藥物開發,遠期則建立3D腫瘤模型進行高通量抗癌藥物篩選。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有結直腸癌(CRC)患者超過25萬人,預計于2023年將超過43萬人,年增長率達7.0%。陳璞院士介紹,目前,全球CRC藥物市場約為50億美元,但國際上小核酸藥物多數處于在研階段,結合國內情況來看,目前國內小核酸藥物市場需求量超過300億元人民幣。
陳璞院士介紹,體內轉運是小核酸藥物實現臨床應用的技術瓶頸,他們團隊研發的高效低毒的多肽納米藥物傳遞系統,將打破這一瓶頸。納米多肽主要功能是用作轉運載體,輔助抗癌藥物小核酸運送至細胞內,使其行駛功能殺死癌細胞。陳璞院士團隊通過攜手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山東大學共同打造國內外先進醫藥技術開發窗口,已完成了細胞培養的中試,爭取在3年內完成動物實驗和人體試驗階段,并進入中試生產。
該項目落地后,陳璞院士團隊將以多肽技術為中心,開發相關的消字號和健字號的消費品種,形成以轉運試劑為核心、多種衍生產品為增長點的市場地位。力爭3年內完成第一個抗癌新藥臨床前研究并獲得臨床批件,5年內開發5-10個靶向基因藥物,并力爭在5到6年內沖擊創業板。預計2022年前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0億元,實現區級財力貢獻4000萬元以上,在此基礎上,銷售收入、利潤、區級財力貢獻等指標10年內平均每年遞增10-20%,將占有全球市場10%的份額。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