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評論員
開展“沂蒙精神百校行”,深入全國一百多所高校宣講;奔赴嘉興南湖,“沂蒙精神圖片展”累計接待十多萬人次;上線運行沂蒙精神網上VR全景黨性教育平臺,讓移動用戶身臨其境……隨著一系列傳播載體、方式的創新,今天的沂蒙精神,閃耀著共產黨人的初心,正從“線下”走到“線上”,從齊魯走向全國,一步步走入世道人心。
黨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發源于沂蒙老區,但并不是地域性概念;孕育誕生于戰爭年代,但并不僅僅代表過去;屬于蒙山沂水、齊魯大地,但更是黨的崇高革命精神和優良革命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超越時間和地域的精神力量,不是自然產生的,而是黨的性質和宗旨在沂蒙、在山東落地生根長成的,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共產黨人奮斗精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催生的偉大精神。切實把沂蒙精神挖掘好傳承好弘揚好,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沂蒙精神的力量,歸根結底是理想信念的力量。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搞好安全生產、生態環保、脫貧攻堅、金融風險防控,維護社會穩定,每一項都是一場艱巨繁重的攻堅戰。打贏這些攸關未來的硬仗,精神的力量至關重要。沂蒙精神幾十年來積淀下來的迎難而上、永不服輸的那么一股勁、那么一股革命精神、那么一種拼搏精神,是我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巨大精神財富和政治優勢。充分汲取沂蒙精神的強大精神力量,黨群一心、干群一心、軍民一心,水乳交融、生死與共,我們就一定能凝聚改革創新的動力,激發干事創業的活力,走好新的長征路。
一種精神能否深入人心,得到傳承和發揚,取決于它的精神內核能否適應時代,引領潮流,也取決于它的表達方式和傳播手段能否貼近生活,打動人心。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沂蒙精神的踐行方式也要隨之進步。當前,各種新型傳播載體、渠道和手段層出不窮,為傳播和發揚沂蒙精神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用好這些載體和平臺,就完全可以提升沂蒙精神傳播的時度效,使之深入各行各業,融入更為廣泛的群體。我們必須站在與其他紅色精神同樣的高度,打破地域區劃觀念和傳統傳播方式的局限,找準與時代發展的切入點結合點,不斷增強沂蒙精神的影響力、滲透力、號召力。
沂蒙精神有著無比豐富的內涵,傳承發揚沂蒙精神也從來不是死板的教條。讓沂蒙精神融入生活、融入工作、融入黨的建設、融入干事創業的全過程,跟隨時代的脈搏一同跳動,伴隨社會的發展不斷前行,這道穿越時代的信念之光,必將照耀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