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濱州收藏文化小鎮水落坡,建筑工轉型做微商月入萬元
濱州市陽信縣水落坡鎮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也是中國首個收藏文化名鎮,在全國具有較大的影響力。隨著電子商務的新生力量——微信營銷的迅猛發展,水落坡鎮民間收藏者看準微信社交群體的興起,微商團隊順勢而生。
微商李學勇拿照片來市場尋貨
發家致富,足不出戶月入過萬
近幾年水落坡的民間文化藏品依托互聯網迅速崛起,許多人紛紛加入微商的行列,通過一部手機,把藏品照片用微信朋友圈分享到全國各地,實時發送產品信息,及時更新朋友圈狀態,隨時交易。
如今走在水落坡鎮產業園區,隨處可見每家商鋪門楣上的店主微信號,人們拿著手機掃二維碼,挨家挨戶進店拍照、轉發、分享,一筆筆交易就這樣完成了,微商也成為水落坡的重點話題之一。
“平時工作就是到市場上拍拍照片,然后把照片發到朋友圈里,有的客戶看上貨就給我轉賬,下午給他發貨。不用出門一個月就輕松收入一萬塊錢,比出去打工強多啦!”水落坡鎮的鄭香蘭笑著告訴記者。
2000年到2013年期間,鄭香蘭自己開了一家服裝店,由于收入不高操心事不少,她一狠心把店一關,來到家具市場打工。2016年7月,她發現身邊的朋友都開始做微商,一年收入十幾萬,是她過去工資的五倍。“看他們掙錢了我也挺眼熱的,也跟著做微商了。”鄭香蘭告訴記者,做微商不用投資,自己看著好的藏品拍張照片,客戶看見喜歡就買了,自己也能增加一部分收入,最好的時候一個月能掙五萬塊錢。“我丈夫在外地打工,一年辛辛苦苦也就掙兩三萬。現在我每個月玩著干掙得錢比他要多了,平均一個月收入一萬塊錢左右,而且一點也不辛苦。現在他也眼紅了,想回家來和我一起做,畢竟在外面打工奔波實在太辛苦。”
“以前的時候家里生活不寬裕,老人一生病就著急沒錢看病,生活各方面都能照顧好。現在手頭比之前寬裕多了,最近正和家里人商量著買臺車呢。”提起現在的生活,鄭香蘭開心得合不攏嘴。
50歲的李學勇從今年過年后也加入了微商的隊伍。過去的他在建筑工地打工,一天工資150元,加上家里種地的收入一年也就五萬塊錢。“一個月能掙一萬多塊錢,比過去收入翻了一倍。現在家里生活條件比之前好了,最近還買了一輛新車,工作也沒有以前辛苦,坐在這就能掙錢,確實比種地強。”
微商在市場拍藏品照片
有一家三口都加入,30多家快遞公司集聚
如今的水落坡微商隊伍越來越壯大,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都轉向微商行業,在家務農的婦女、退休工人、大學在校生,甚至有些家庭的一家三口都加入進來。微商行業的發展帶動了整個水落坡經濟的發展,包括餐飲、運輸、物流行業等。在過去水落坡鎮的飯店只有一兩家,快遞公司只有一家,物流公司基本沒有。那時人們發物流、領快遞都需要去陽信縣城。而現在的飯店大大小小有四十多家,光快遞公司就有30多家,大型物流公司十幾家,直接就能送貨上門。
朱愛珍今年43歲,1998年她和丈夫一起開了一家手機專賣店,由于做微商必須要有手機,很多顧客去她的店里買手機、裝軟件,慢慢地她就了解微商這個行業,也想加入進來。“以前賣手機利潤還可以,但后來感覺做微商利潤更高,我就想試一下,現在一個月能掙兩萬多塊錢。”朱愛珍告訴記者,“一開始我丈夫還不想做微商,他覺得手機店開了20多年,不愿意扔下老本行,我勸他說你看現在市場上有這么大的一個平臺,掙錢很容易。開店不僅辛苦,還需要投資。現在完全不需要成本,只要有個手機就行。他聽了也心動了,我們就雇了一個員工在家里看店,我們兩口子出來做微商。過去開店我們倆一年能掙15萬,現在收入比過去翻了一番。”
朱愛珍介紹,為了業務需求,現在的微商幾乎每人最少2部手機,微信好友多達四五千多人。但說起微商生意,她有自己的小訣竅,“其實我認為也不需要加太多人,有十幾個穩定客戶就夠了,好友基本都是朋友介紹朋友。平時找貨發照片我都根據朋友圈里客戶的喜好,發他們喜歡的類型。比如有喜歡瓷器的我就多發瓷器,有喜歡字畫的我就多發字畫。”
每天下午四點,園區內到處都是“嗞啦嗞啦”的聲音。這“嗞啦”聲不是別的,正是店主和快遞員打包貨物撕扯膠帶的聲音。趙志龍是水落坡鎮比較早做微商的人之一,如今的他已經自己開店當起了老板。“我們每天的工作就是這樣,上午會有微商拿著照片來問,如果我店里有他需要的貨就和他談好價格,下午三點半開始打包,四點等快遞來收貨。這時候是我們市場最熱鬧的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在打包發貨。”趙志龍告訴記者,“現在有時候一天能發幾十件貨。”
水落坡產業園區
每家每戶都是,流動的博物館
水落坡鎮古舊家具行業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是“中國古典家具之鄉”、“中國明清家具、木雕、石刻集散基地”、“古家具中華第一鎮”,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
水落坡鎮人口不足六萬人,鎮上的大部分百姓從事農耕,而一個村子的經濟興起卻影響了整個鎮子的行業發展,進而影響了鎮上三萬余人參與這個行業。這個村子叫做大張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第一批收集古舊家具的村民就來自于這個村,他們走街串巷,收集桌椅板凳等舊式家具,用于己用,或轉賣他人賺取副業收入,不少村民看到了這個行業的前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村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事這個行業,越來越多的人從中嘗到了“甜頭”,而一些收購傳聞更是引起了連鎖反應。很快大張村幾乎全村的村民都開始從事收購古舊家具,附近的張錮镥村、石劉村、趙吳村等都陸續有村民開始從事這個行業。從幾個人做一件事到一個村的人做一件事,再到鎮上三十多個村三萬人做一件事,很快讓水落坡鎮這塊招牌在中國古舊家具、雜項收藏業內傳開了。
從業人員走遍全國各地甚至國外收回各種古典家具、瓷器、字畫等老物件,銷售給本地大客戶轉銷北京、上海或擺放在家等客戶上門,很多人也在這個行業找到了新的突破口,有的村民在收購古舊家具的同時,開始“老木新用”,改裝加工舊木頭,為這些塵封歷史的舊木頭、舊家具換上新顏,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中。更有一部分從業人員由收購古典家具轉型為仿制古典家具走上了工廠化的道路。目前,水落坡鎮古家具市場已形成購買、修復、仿制、銷售聯動模式,是山東省最大的古舊家具收購、加工、存儲、銷售集散地,在古典家具行業大家都這樣形容:“北有高碑店、南看陽信縣(水落坡)”。
水落坡鎮鎮長張九林介紹,2016年園區年銷售額達到60億元,其中微商行業在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安置上做出了突出貢獻。這樣一個驚人數字帶來的不僅僅是百姓的收入以及地方的經濟,也為水落坡鎮今后的發展指出了方向。
齊魯晚報 齊魯壹點記者 王思雪 付玉成 通訊員 董穎穎 唐春艷
轉自:大眾網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