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服務隊員為獨居老人送愛心奶并每日探視。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肖玲玲
“最無助的時候: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訊錄里”。日前,一篇關于空巢老人的報道戳中了很多人的淚點。將心比心,我們很容易感受到空巢老人的無助與無力,也體會到“可憐天下父母心”——怕給孩子們添麻煩。如何讓老人們老有所養,再次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為服務好占轄區戶籍人口23.38%的12.9萬名老年人,從2007年開始,市南區在全國首創為獨居和困難老人每天送奶的居家養老服務,到目前已陸續增加“送報”、“送家政”、“送午餐”等服務,形成獨具特色的“六送”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累計8.8萬余名老人受益。
5700多名老人享“送奶”服務 “大姨,奶來了。”每天早上7點左右,家住市南區萊蕪二路16號80歲的獨居老人李慧嫻家的單元門對講機里都會準時響起送奶工賈政那熟悉的聲音。簡單的幾句話,對李阿姨來說卻是每天最溫情的問候。“孩子們住得遠,我一個人住生活確實不太方便,尤其去年患了腿疾后,下樓都很麻煩。小賈每天送完奶還會陪我聊聊天,臨走時幫我捎走垃圾,很暖心窩。”談起她從2010年開始享受到的市南區送奶探視服務,李慧嫻高興地說。
給李慧嫻送奶的賈政今年52歲,雖年過半百,李慧嫻卻親切地稱他是送奶的“孩子”。年前,賈政來送奶時聽見老人咳嗽了幾聲,第二天便捎來一袋梨,這讓李慧嫻很是感動,“從那以后,他每天來都問我恢復得怎么樣,很貼心,感覺就像是自家的孩子。”
而談起對老人的細心服務,賈政說了句“將心比心”:“我父親也是獨居老人,所以我更能體會他們的不易。通過送奶這份工作,跟老人們相處時間久了,關系也挺好,都把他們當成自家老人,能幫的盡量幫。”
為避免獨居老人因長時間無人探視在家發生意外,從2007年開始,市南區在全國首創“送奶”探視居家養老服務,服務對象為住在市南區且具有市南區戶籍的60歲以上獨自居住和生活的老年人。服務內容除了每天為老人送一袋奶外,送奶工有時還會陪老人聊天解悶,了解老人的生活需求和狀況,并及時上報。目前,在市南區有5700多名老人都會像李慧嫻一樣收到牛奶。
每年2000萬元助力養老服務 事實上,送奶探視只是市南區居家養老“六送”服務中的一項。市南區目前60歲以上老年人有12.9萬名,占戶籍人口的23.38%,而且以每年4000名左右的速度凈增。養老服務形勢嚴峻,任務十分繁重。如何做好養老服務特別是獨居和困難老人的養老服務?
從2007年開始,市南區在全國首創為獨居和困難老人每天送奶的居家養老服務,在進行探視的同時,及時掌握空巢、獨居老人的生活、身體等情況,以便提供針對性的服務。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老年人需求的增加,于2008年增加了“送報”服務,2009年增加了“送愛心”服務,2010年增加了“送家政”和“送午餐”服務,2013年增加了為沒有體檢單位老人免費體檢的“送健康”服務,2014年增加了為困難老人發放生活補助和80歲以上老年人高齡補貼……
今年,市南區將為低保老人中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發放護理補貼,從而不斷豐富和完善居家養老服務內容,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送奶”、“送報”、“送愛心”、“送家政”、“送午餐”、“送健康”的“六送”居家養老服務體系。
據市南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區政府每年拿出2000萬元專項經費,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委托有資質的企業或社會組織開展“六送”服務。
困難和獨居老人養老服務全覆蓋 另外,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老年人需求的增多,除了服務內容不斷豐富,“六送”服務的受益群體也在不斷增加。
城市“三無”老人、低保人員中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貧困重度殘疾老人和經濟困難的失獨老人,全部被納入市南區政府購買居家養老范圍。其中,半失能和失能老人每月可享受45小時和60小時的居家養老服務;社會散居“孤老”按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150%實行分類施保,同時按身體狀況給予送餐、送家政等基本生活照料。每年為60~79周歲本區戶籍無體檢單位的老年人免費體檢一次,為80歲以上老人每年發放150元的體檢補貼,困難老人和高齡老人每月可領取50~500元不等的生活補貼。
據統計,通過“六送”服務,累計8.8萬余名老人受益,實現了困難和獨居老人養老服務的全覆蓋。其中,共有5700余人享受送奶探視服務,有2萬余名老人享受送報探視服務,有400余名老人享受送家政服務,1200余名老人享受無償或低償的午餐配送服務,3.3萬名老人享受送健康服務,有20000余名老人享受送愛心服務。
電子地圖準確定位老人住所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為了讓“六送”服務扎實落地,高效惠民,市南區積極運用“互聯網+”思維創新養老服務,開發建設了“六送”愛心服務系統,利用已有的人口信息庫,將市南區內享受“六送”服務的老人的居住位置,在電子地圖上進行準確定位。
同時,開發了配送人員軌跡監控、配送人員實時位置定位、是否配送準確及配送時間監管等功能模塊,避免漏送、不送或者配送不及時等情況發生,切實保證敬老愛心服務能夠及時惠及每位老人。同時,在原有結對幫扶的基礎上,通過“電子保姆”、“微信朋友圈”、“QQ群”等方式,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和及時的幫助。
據市南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六送”服務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養老服務品牌,其服務內容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拓寬發展。而工作人員不時地走進社區,來到空巢、獨居老人家中,進行困難老人生活狀況大排查,聽民聲,訪民意,目的就是要不斷提升老年群體幸福指數。
■故事
不管刮風下雨
愛心午餐沒斷過 家住八大峽街道臺西一路的老人宮素瑛今年已經90多歲了,但她的兒子住在李滄區,離著老人較遠,利用上下班的間隙,老人的早晚飯一般都是家人做好了送到老人家。但孩子們都要上班,老人每天中午的這頓飯成了一大難題。請個保姆?家中的經濟條件實在有些負擔不起。自己做點?90多歲高齡的身體條件又不允許。這愁壞了一家人。
而這一切,隨著市南區開展的“六送”養老服務模式迎刃而解。如今,每天中午,宮老太只需安心在家等候,到了飯點,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員就會為她送來愛心午餐,葷素搭配營養全面,還比外面買的放心。“除了過年期間放假,平常日子里,不管刮風下雨,這愛心午餐從來沒有間斷過!”說起市南區的這個“六送”服務,老人高興得贊不絕口,“不光解決了我吃飯的大難題,也讓孩子們放心了不少。”
■未來
發展“公建民營”、
“民辦公助”等模式養老機構 記者從市南區獲悉,針對轄區內土地、房屋資源緊缺的問題,下一步,市南區將依托現有的養老服務設施,大力發展具備機構養老、日間照料和居家養老服務功能的養老服務綜合體。發揮養老機構對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的補充和支持作用,通過購買服務、以獎代補等方式,鼓勵專業化養老服務機構和組織開展面向居家和社區的養老服務,打造區級養老服務品牌。同時,加強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規范化建設,推動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從簡單擴量向提升服務效能轉型發展。
另外,促進機構養老升級發展。發展“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模式的養老機構。公辦養老機構可采用服務外包、委托管理、合作經營等方式吸引社會參與。支持運營成功的海內外專業養老機構,參與整合經營困難的小型養老機構,組成養老服務連鎖機構,進行規范化和規模化經營。支持慈善公益組織參與養老服務事業,鼓勵慈善家冠名捐建各類養老服務機構。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