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住濟南市黃臺南路的多位居民搞不清自己到底歸屬哪個區,原因是他們住在“飛地”上。“飛地”,是指某個行政區域在另一行政區域內擁有的小塊領地,與本土不相毗連。“飛地”分國家級、省級和市級“飛地”,而區縣級以下的“飛地”,原則上稱為插花地。像黃臺南路、蓋家溝等地便是濟南市城區“飛地”。濟南大部分區縣間都存在“飛地”,但涉及面積較小且分散零星。
同在一市的“飛地”,為何不能重新規劃,讓其各歸其主?15日,濟南市天橋區民政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對“飛地”重新進行區劃調整不是件容易的事。“飛地”的重新歸屬,存在著巨大的資產與資源的清算與補償,而這種清算與補償的數據,是一個天文數據。所以,重新規劃“飛地”歸屬,不是一個行政命令所能解決的。
濟南市政協委員、地名專家秦若軾表示,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城市老城區“飛地”弊端日漸突顯。諸如行政隸屬不同、政府協調難度大,子女受教育、住房等方面享受不到相應福利;治安、市政管理上更容易成為落弱地域;郵碼、區號排序混亂等問題。
秦若軾稱,濟南市的“插花地帶”大部分存在三區交會或者兩區交會等行政區域劃分不明確的地段,“黃臺南路73號院的問題在我國其它城市也存在,但在南昌、蘇州、寧波等市已獲得圓滿解決。廣州市2015年重新劃定區界,集中清理了一批插花地。”
“面積較小的‘飛地’,建議與原母體行政區脫鉤,并入毗連區縣,使市區各區主體真正連成一體;沿襲歷史較長的‘飛地’,可以維持現狀,由民政部門明確規劃邊界,待條件成熟后,再作妥善、合理的調整和處理。”秦若軾說。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杰)
[編輯: 李敏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