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學義
新生事物的產生、發展都需要一個過程,也需要實踐檢驗。就目前來看,“無人超市”恐怕仍然只是測試階段,無論開發者還是經營者,都需要仔細研究一下其中優劣,看看如何盡快成熟和完善起來。 “無人超市”是否真將開啟消費新時代?減省了人工成本后又能給消費者帶來哪些實惠?記者就此走訪京城首家“無人超市”發現,抽測的10種商品全部比大賣場要貴,即便和人工成本高昂的便利店相比,部分商品在價格上也沒有優勢。(8月13日《北京青年報》) 不久前,馬云的“無人零售店”在杭州登場,這一消息在朋友圈刷屏。雖然,該“無人零售店”僅玩了一次“快閃”,就迅速撤場,轉入實驗室做技術升級,但很多人仍然期待:沒有收銀員、導購員、服務員的零售店幾時全面鋪開?也有人預言,“無人超市”將是下一輪資本聚集的“風口”。同時,還有人擔心,這是否會威脅到該行業現有從業人員的飯碗。
從媒體對北京首家“無人超市”的探訪看,其中的確有諸多創新。比如,進門時有人臉識別系統,還能通過重力傳感器來計算顧客是否多拿了商品……這些都讓人耳目一新。這是人工智能在零售行業的一次展現,也的確可以節省人力。但就目前來看,“無人超市”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不支持退換貨,出門需要先解鎖等。
尤其不能忽視的是,“無人超市”中的商品并不便宜,很多東西還比傳統超市貴。其中,一盒20支裝的棒棒糖,比超市一下子貴了5.7元。“無人超市”能夠節省人工成本,為何商品會比傳統超市貴?經營方的解釋是,“無人超市”所售商品定價并未降低,其“優惠”不在于價格,而是在于商品能更精準地投放,以及“讓人們在購物時可以自由選擇中意的產品而不受打擾”。
應該說,“無人超市”作為新生事物,公眾對其應該抱有“包容審慎”的態度。在市場經濟下,只要程序規范,商家也有一定的定價權,別人無權干涉。但是也需要考慮,“無人超市”所秉承的智能化,其優勢在于什么?假如和傳統超市相比,既不能做到足夠便民,也不能充分惠民,那么在市場競爭中何以立足?總不能僅僅靠突出一個概念,抑或靠消費者的新奇感吧?
當然,新生事物的產生、發展都需要一個過程,也需要實踐檢驗。就目前來看,“無人超市”恐怕仍然只是測試階段,無論開發者還是經營者,都需要仔細研究一下其中優劣,看看如何盡快成熟和完善起來。只有真正改善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在現有模式基礎上,做到比“有人”更好,才能被市場接受,推廣也才能成為一種可能。
“無人超市”在熱捧后需要冷思考。短期來看,“無人超市”還難以取代傳統零售經營模式,但智能化應該是大勢所趨,相關從業人員也應加強學習,提高技能。就現實來看,很多傳統賣場也開始引進無人收銀機,探索自助購物。“無人超市”也將考驗監管的智慧,眼下對相關部門來說,需要主動作為,積極引導。謹防“無人超市”被單純作為概念而一哄而上的熱潮,待掀起泡沫后又一哄而散,那樣很容易傷害投資者利益。另外,國家也需要建立健全相關法律體系,以確保其健康發展。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