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全媒體記者 李曉哲 實習生丁文嫻 通訊員 呂林 劉慶
一組數字告訴你嶗山新興產業發展的迅猛之勢:目前嶗山區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190家,居全市第二;2016年嶗山區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89.11億元,增長2.6%,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82.2%,較上年高約15個百分點,居全市首位。越來越多的嶗山企業在國內外重大舞臺上亮相,而它們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更龐大的高新技術企業群體讓嶗山區成為充滿創新創業活力之所在,而“5+1”產業體系的提出,更是讓嶗山猶如日出海上,蓬勃著新舊動能轉換、產業轉型升級的力量和希望。
青島國際創新園二期規劃效果鳥瞰圖。
黑燈工廠,助力智能制造 “黑燈工廠”越來越被人們所提及,尤其是在智能制造不斷普及的當下,擺脫人工束縛、完全由機器人完成作業的黑燈工廠被競相追逐。而青島海通勝行智能科技公司所生產的智能叉車機器人,越來越成為“黑燈工廠”的標配。
來到嶗山區院士智谷,青島海通勝行智能科技公司就在這里。目前公司專注于工業物流中的機器人范疇,尤其是叉車機器人的生產研發,擁有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無人倉解決方案,致力于打造智能物流體系。
海通勝行的調試車間也在這里。車間位于一樓,進門右手邊便是兩列橙藍相間的貨架,上面整齊地排列著大小紙箱,一輛黑色的機器人叉車正穿梭其間,側面“PEPLINK勝行”的標志十分醒目,操作人員正對其進行著功能調試。
雖然名為“機器人”,這些龐然大物看上去可一點都不像“人”。對此總經理孫福齋解釋道:“什么是機器人?通常的定義是有感知系統、決策系統和執行系統,類似人的感知器官、大腦和手腳,而并不一定要具備人的形狀。工業領域關注的重點不是形態上的相似,而是要適用于特定場景的應用。”
借助于叉車機器人,傳統物流環節中的入庫、出庫、貨物管理等都可以實現完全“無人化”,由此誕生了“黑燈倉儲”“黑燈工廠”等新名詞。“‘黑燈’就是無人化的證明嘛,有人你總不能關燈吧?”孫福齋笑著說。
目前海通勝行的客戶還包括京東方、大潤發、聯合利華等大型企業,“基本都是行業前三名,”孫福齋自信地表示。關于未來,海通勝行將加緊市場開拓的步伐,考慮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地開設分支機構,加大研發投入,借助政策“東風”,走向全國,甚至走向世界。
政策引路,形成創新洼地 海通勝行正是嶗山區新興產業崛起的一個縮影。“我們之所以選擇這里,嶗山區政府的助力起到很大的作用。你看我們的辦公環境還不錯,還有一些產業扶持政策的解讀和爭取,都得到了嶗山區政府的支持。”孫福齋如是說。
對山東而言,要堅持增量崛起與存量變革并舉,做好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這兩篇大文章。增量崛起對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工作有重要意義。如今,嶗山區將創新作為推動產業崛起、社會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在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之下,一大批高新技術產業向這里匯聚,形成創新洼地效應。
在嶗山,有這樣一家從事農業育種技術轉移服務的企業,通過給科學家和種植戶之間“當翻譯”,將原本束之高閣的生物技術應用于商業化育種。這家名為青島創世種子技術有限公司的初創企業,手中掌握著世界頂尖的生物學科學家資源,以及遍布全球的育種“朋友圈”和營銷網絡。韓國的南時春就是它的客戶之一。南時春是一個西瓜育種家,2017年讓他最期待的莫過于他果園里新的西瓜品種。這一西瓜品種依托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的EMS誘變技術,將具有抗除草劑的屬性。按照預計,這種西瓜在歐美國家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億美元。
創世種子可以說是一個育種領域的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它的模式說起來簡單,通過打造商業化育種平臺,連接種子用戶與生物技術科學家,實現高效商業化育種。但這其中每一步都需要有龐大的資源和高精尖的技術儲備。
前不久,創世種子在杭州、深圳參加路演,這一商業化育種平臺模式引起了十幾家投資機構的興趣,最后其與幾個投資人簽訂了A輪數千萬元的融資協議。按規劃,該公司將在全球布局育種站點,對個人育種家和小型公司通過收購的形式,納入公司體系,相當于在世界各地開發屬于自己的“試驗田”;同時,在全國范圍內招募50個有影響力的經銷商,這些經銷商每人手下需掌握著50~60家種子零售商,如此一來,公司輕而易舉地編織出一張覆蓋3000個零售網點的營銷網絡。
從2018年開始,該公司預計將進入成長爆發期。這將是一個怎樣龐大的市場呢?有數據統計,中國蔬菜種子行業2021年的市場規模將超過230億元,創世種子給自己定的小目標是:到2021年總體實現銷售規模達到2億元以上;成為中國頂級的蔬菜種子育種機構,擁有全球第一的優質蔬菜種子基因庫。
找準痛點,立于不敗之地 從嶗山區這些高新技術產業的“新人”來看,他們對細分市場的深耕特點越來越明顯,這些企業以前瞻眼光發現社會剛需,提供精準服務,打造嶗山智慧企業的發展之本。
嶗山巨峰創業大廈就匯聚了一批這樣的企業。入駐該大廈的一家名叫愛本地的互聯網易貨平臺日前宣布步入“快速增長期”:一年時間,注冊商家超過2000家,業務覆蓋沈陽、大連、鄭州等十個城市,每月平均交易額達1200萬元;預計明年,平臺的注冊會員達到1萬家,每月平均交易額度將破5000萬元。
在這個平臺上,一切都是新鮮的:果汁可以換建材,餐飲可以換廣告宣傳,調味品可以換房子……其創始人聶順海告訴記者,這些看上去行業相去甚遠的易貨場景都曾在青島愛本地APP平臺上上演過。在移動互聯網的加持下,聚合了大量產品和服務資源的愛本地平臺滿足了企業“N對N”的多邊易貨貿易,小到柴米油鹽,大到房子車子,如今企業主不用花一分錢就可以在平臺上換到企業所需。
這個APP就像刷朋友圈一樣,可以看到每家注冊企業上傳的易貨產品和服務,并標注有明確的易貨數量和價格,有易貨意向的雙方可以在平臺上私聊達成共識,并通過平臺支付交易,“平臺接入電子結算技術,當某個企業賣出20萬元的產品時,即可在平臺上獲得等值的20萬元易貨額度,也就意味著該企業可以在平臺上再任意選購價值20萬元的產品和服務,從而形成一個無現金的消費閉環。”而在以物易物的閉環消費過程中,添設了社交功能,這也是其最大的創新之一。
平臺打造,發展后勁強大 7月6日,在嶗山區舉辦的第二屆全國智能交互論壇上,多位院士大咖讓論壇成為國內外的關注焦點。而像這樣的高端產業論壇,如今已成為嶗山區科技創新工作的“新常態”。今年以來,嶗山區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積極組織舉辦高端論壇和學術研討活動,聚攏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和科研人才,吸引越來越多的創新要素集聚嶗山;一個個大項目和空間載體的加速崛起,讓嶗山的智慧產業后勁兒十足。
2016年4月27日,株洲路片區產業升級和城市更新集中啟動,共集中啟動項目20個,總投資約300億元,總建筑面積約350萬平方米。項目涉及智慧產業、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科技服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生產性服務業。總投資10億元的濱海大數據中心項目建成后,設有1萬組機柜,可承載15萬臺服務器,成為北方最大的云計算中心,阿里巴巴、百度、新浪等均將嶗山大數據中心作為中國北方的主要節點輻射全國。
而嶗山區科創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占地187畝、配備13座樓宇的青島國際創新園二期目前已經基本完工。這里馬上將建成智慧產業園、大數據云創中心、智能硬件大廈、未來網絡大廈、VR大廈等特色樓宇群,形成“一樓一產業”、“一樓一園區”的產業布局,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創新創業核心區。
如今的嶗山,創新元素匯聚吸引了北航青島研究院、青島歌爾長光研究院、斯坦福大學磁性納米技術中心自旋傳感器聯合實驗室等一批“源動能”,一批智慧產業技術研究院和實驗室相繼落戶嶗山,加快科研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同時,也讓嶗山成為引領智慧產業創新潮流的焦點。
今年嶗山區還提出了在青島中央創新區重點構建“5+1”產業體系,旨在打造嶗山新舊動能轉換的驅動器、主陣地。其中“5”,就是打造智能制造、智慧產業、虛擬現實、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五條百億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鏈;“1”,就是發展高端生產性服務業。這也為嶗山拉升新動能提供了強大后勁,宜居宜業的山海品質新城噴薄海上。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