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時救助制度是在城鄉居民因遭遇自然災害、意外事故或患重大疾病等各種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家庭生活困難問題,導致難以維持生活時,由國家和社會有關部門給予一定的物質或資金扶助,以保證其生活能夠繼續維持的一項社會救助制度。7月31日,記者從市民政局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全市為8352戶困難家庭發放臨時救助金2500萬元。
據市民政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說,為妥善解決因各種特殊原因造成的臨時性、突發性生活困難問題,2015年,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完善青島市困難居民臨時救助制度的通知》,不僅降低救助門檻,擴大救助覆蓋,救助范圍覆蓋到全體市民;同時將外來務工人員、在本市就讀的外地大學生納入臨時救助范圍,還實行分類分檔救助,臨時救助最高標準由每年1萬元提高到2萬元。
除此之外,全市還建立綠色通道,實施救助前置。市級救助資金提前下達給各區(市),各區市按常住人口每人不低于1元的標準全部設立緊急救助綠色通道備用金。2017年,全市共安排緊急救助備用金1144萬元,確保發生突發事件,造成基本生活困難的家庭及時獲得救助。黃島區在區級設立了200萬元專項應急救助周轉金,實現綠色通道高效順暢。
2017年上半年,全市為8352戶困難家庭發放臨時救助金2500萬元,救助力度同比提高35% ,有效緩解了困難群眾在遭受疾病、事故災難等突發事件時面臨的臨時性、突發性困難。
2017年,市級財政從市福彩公益金中列支3000萬元,各區(市)財政列支3800萬元,作為全市臨時救助專項資金。
為確保精準救助,全市還打造救助平臺。一方面,依托青島市社會救助信息核對平臺,制定出臺核對結果使用辦法,開展救助申請家庭信息核對。該系統整合了民政、公安、殘聯、工商、國稅、地稅、海漁、銀行等14個部門的信息資源,對準確核對救助家庭信息具有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定期將民政、殘聯、慈善、工會、人社、國土、司法、婦聯、衛計、教育等部門的救助信息錄入大救助信息平臺,相關部門在救助前可以查詢申請戶在其他部門是否有過救助,這樣就避免了重復救助、多頭救助、過度救助,救助更加合理,資金使用更加精準。
記者了解到,青島市臨時救助制度始建立于2002年,2013年在全省首次提出將外來務工人員納入臨時救助范圍,2015年將非本區戶籍但具有本區各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學籍的在校學生納入臨時救助范圍,并全面提高救助標準。
本著立足高效救急的目的,全市建立綠色救助通道。開通24小時救助工作熱線電話12349,及時受理困難群眾的救助,做到即時救助與限時辦理相結合。
建立綠色救助通道,對因嚴重自然災害、突發事故或因大病治療期間醫療費用支付過大、無力繼續治療、情況特殊緊急的困難家庭,直接發放一次性臨時困難救助金,確保2建立綠色救助通道,對因嚴重自然災害、突發事故或因大病治療期間醫療費用支付過大、無力繼續治療、情況特殊緊急的困難家庭,直接發放一次性臨時困難救助金,確保24小時內救助到位。
[編輯: 劉曉明]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