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即墨市移風店鎮溝西村抓住群眾關注的“人地不均”焦點矛盾,打破家族派系利益格局,收回1690畝土地重新分配,人均土地由以前的0.62畝增至1.2畝,公平公正深得民心—— 混亂17年 今年和諧了 曾經的“亂子山”干部愁百姓憂 自1999年第一次村委會直選開始,溝西村就亂了,幾個家族派系爭權奪利,相互“瞅腳后跟”,挑些“雞抓狗刨”的事,上訪告狀,上省進京,持續纏斗了17年。
溝西村調地小組測量大棚戶占地面積
幫派內耗上訪,村莊疏于打理。土地分配不均,群眾沸反盈天,沒人去管,也沒人敢管。
17年,一個嬰孩長成了青年。47歲的張克令,一家五口,只有4人有地,兒子從出生到初中畢業,一直無地。38歲的張吉孝,媳婦娶進門就沒分地,生了兩個孩子也一直無地,一家4口,全靠自己的0.62畝土地吃飯。
與無地少地戶相比,有的群眾占有大量土地。45歲的張克旺,一家三口,占有32畝土地,原因是當初承包土地多,村莊內亂后,大家都不繳承包費,他也跟著不繳了,白得10多年土地收益。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
2014年“村兩委”換屆時,一直密切關注村情變化的鎮黨委,終于物色到了優秀人才張孝沛。張孝沛不負眾望,競選擔任了村莊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
張孝沛1979年出生,常年在外經商,年輕力壯,事業發達,與村里各方宗族派系無利益沖突。
黨委政府領導、村里的老少爺們都對張孝沛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打破溝西村的混亂局面,帶領群眾過上好日子。
溝西村支部書記張孝沛(右二)帶領兩委干部到村民家中走訪,為村民講解調地方案,并記錄村民的意見和要求
調次地脫層皮 反復29輪確保公平公正 調一次地,脫一層皮。從多地的群眾手里“割肉”分給他人,稍有不慎,會引發激烈的矛盾動蕩。張孝沛上任后,對于無地少地群眾的熱切期盼,也不敢輕易動手。
今年春,即墨市推行社區黨委建設制度,移風店鎮順勢打造“沽河先鋒”黨建品牌。張孝沛以溝西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的身份,履新上泊社區黨委委員。
村民抓鬮無異議后在鬮上簽字、按手印并交由現場工作人員登記保存,會后將結果進行公示
鎮黨委組織委員、上泊社區黨委書記于恒臻多次找張孝沛談心,鼓勵他做“兩學一做”的楷模,不僅要做合格黨員,更要做滿足群眾意愿的優秀干部,讓溝西村“脫胎換骨”。張孝沛的熱情被點燃起來,下決心捅破土地不均這個“馬蜂窩”。
在溝西村黨員、群眾代表大會上,黨員和村民代表一致舉手表決通過村莊四條主街道鋪設瀝青的決議,溝西村積極開展美麗鄉村建設
全村共有土地2600畝,除去項目用地和大棚占地,剩余1690畝全部收回,重新調整分配!這消息不啻晴天霹靂,歡欣鼓舞的、惶惶不安的、心存惴惴的,各種情緒瞬間充溢了村莊。
于恒臻及時選派經驗豐富的社區干部進村指導,鎮經管統計審計中心上門講解相關政策,理順情緒、穩定民心。
張孝沛敞開大門,組建土地調整領導小組。黨員代表、群眾代表、老干部代表、熟悉地塊質量的、喜歡發表意見的、村內各方家族派系勢力的代表,共35人,全部吸納進來,保證全村每個“圈兒”的群眾,都有充分的知情權、發言權、建議權。
溝西村調地小組測量土地進行割地
制定調地方案時,先征求各戶意見,收集歸納后形成書面材料,發給群眾討論修改;第二輪收集歸納,再匯總整理,重新發給群眾討論……僅一個調地方案,上下反復了29輪。
張孝沛和調地小組成員認真研究每一個細節,經過30天的碰撞爭論,終于制定出一個綜合各方意見、保證群眾切身利益的調地方案,小組成員一致通過。
78歲的陶思云(左)和67歲的張典民(右)在給群眾填寫土地確權登記表
30天時間、29輪反復,徹底打消了各方力量的心頭顧慮——
東坡二級地、西坡一級地,地塊質量不同,怎么辦?西坡1畝地等于東坡3畝地,每家每戶都分兩塊地,東坡西坡各占一塊,好賴均沾。
已經多占地的群眾,種了大棚不能拆除,怎么辦?扣除口糧地后,剩余畝數作為承包地處理,給村集體上繳承包費。
地塊離村子遠近距離不同,怎么辦?以村子為參照物,西坡由遠及近丈量分割,東坡由近及遠丈量分割。
每家每戶0.1畝菜園地,以各自已經占據的為準,多占菜園又不想分割的,怎么辦?從他家應該分割的口糧地里割除。
…………
調地明細公式出來,村民張克令用手機拍攝下來回家仔細研究
方案公平,深得民心。余下的丈量抓鬮等工作,進展順利。原計劃80天完成的調地工作,50天完成。調整后人均土地從原來的0.62畝,翻倍變為1.2畝。
三個百兩個零 17年亂局從此終結 溝西村調地,實現了“三個百兩個零”——方案通過率100%、入戶簽字率100%、村民滿意率100%、零糾紛、零上訪。
得到土地的群眾,滿心歡喜自不必說,被“割肉”的群眾也因為公平公正,而心悅誠服。
原本擁有32畝土地的張克旺,這次調整,一家三口只分到3.6畝地。他種了4個大棚占地8.6畝,扣除理應得到的3.6畝,剩余5畝地,每畝每年向村集體繳納600元承包費。
眼睜睜少種了28.4畝地,每年還得再額外上繳3000元承包費,一反一正,損失巨大。張克旺雖有不舍,但心氣很順:“以前土地不均,確實不公平,我白種了10多年地沒交承包費,已經賺大了。”
土地確權登記,共6套表格,每家每戶確權到戶
以前分文不得的村集體,這下每年能收入12萬元承包費。村會計張吉竹說,這在以前,連想都不敢想。
人人打怵的土地調整,在溝西村成了消除隔閡、凝心聚力的法寶。
心氣順、勁頭足。借著東風,張孝沛帶領黨員干部連續發力——支部委員張作吉帶頭拆除自家車棚,全村主動拆違99處5789平方米;黨員干部出義務工,帶動群眾一齊上陣,清理出村西4800平方米垃圾帶,準備建設健身廣場;無害化衛生改廁310戶;小巷硬化,正在施工;4條主街道,著手準備瀝青硬化……
混亂上訪了17年,溝西村亂局至此終結。人心思齊,政通人和,干群和諧。
鎮黨委書記王海剛,將溝西村的變遷總結為三句話——用對一個人,干好一件事,激活一個村。
通訊員:楊明濤 袁穎
[編輯: 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