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西藏自治區,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全國蔬菜看壽光,西藏蔬菜看白朗。隸屬于西藏日喀則市的白朗縣,原本也像西藏眾多縣城一樣,名不見經傳。可近些年,白朗縣卻因蔬菜生產聞名遐邇。這一切正是得益于山東援藏干部和農業技術專家的不懈努力。
"白朗縣雖然海拔比較高,但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比較適合種植蔬菜。因此,第二批濟南援藏干部就考慮把蔬菜大棚引進到白朗縣。"第八批山東援藏干部、白朗縣常務副書記黃曉廣介紹說,大棚蔬菜引進前,土豆、蘿卜和白菜是西藏農牧民群眾餐桌上的“蔬菜老三樣”。1998年,山東第二批援藏干部、時任白朗縣委書記時文進決定將蔬菜大棚引進白朗縣。
時文進相中了濟南市歷城區唐王鎮農業技術員張際明的種菜技術,就動員他去援藏。沒想到,張際明在西藏一干就是17年,在日喀則各縣帶出了幾千名徒弟。在白朗提起"老張",那只能是會種蔬菜大棚的張際明。
白朗縣巴扎鄉彭倉村老支書邊巴頓珠是全縣首個嘗試種植蔬菜大棚的藏族同胞。他回憶說,當時山東援藏干部多次動員他種植蔬菜大棚,并免費提供了大棚、菜苗和技術支持。"老張來我們家,手把手地教我們。"后來在老支書的帶動下,全村48戶全部都種植了蔬菜大棚。
說起種植蔬菜大棚的變化,70多歲的老人家感觸頗深。"原來種青稞,一畝地年收入也就1000到2000元,現在不到一畝地的一個蔬菜大棚,年收入至少能達到7000元。"
從沒有蔬菜,到有菜可吃,再到蔬菜品種齊全,日喀則市白朗縣蔬菜大棚已經發展到5428座。
2016年以來,白朗縣結合全縣產業實際,決定將蔬菜產業作為當前白朗補齊產業轉型升級短板的重點來抓,確定了"萬畝珠峰有機蔬菜白朗生產基地既日喀則市菜籃子基地"建設項目。白朗縣已經與西藏珠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山東省壽光蔬菜產業集團簽訂合作協議。相信未來,白朗蔬菜一定會向著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更進一步。
記者 齊靜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