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軍
進入仲夏時節,北方的雨量濕度達一年最高,青島作為沿海城市,空氣中的濕度更是要高于內陸地區。對于人體,濕能傷脾。很多人會感到食欲不振,飯后腹脹,氣短乏力。如果市民的身體出現以上癥狀,那么很有可能已經被“濕毒”侵體。近日,青島市疾控中心發布健康小貼士,提醒市民在夏季除濕保健。
中醫中認為,“濕毒”其實就是“脾虛濕盛”。脾虛,運化功能減退,則水液代謝失調,水液堆積,形成痰濕。濕氣具體有以下表現:頭發愛出油,面部油亮;大便粘滯不暢,小便渾濁;面色淡黃發暗,胸悶乏力,嗜睡肢腫;小腿肚子常發酸、發沉,身體困重;睡覺流口水,起床時頭發昏,耳內濕;小肚子變大,體型肥胖,人懶不愛動。
如果“濕毒”一直得不到祛除,久而久之就會引發脂肪肝、哮喘、高血壓、痛風和一些并發癥,包括痛風腎病泌尿系結石、腎功能不全等,嚴重者還會導致尿毒癥。因此,一旦符合上面1至2條癥狀表現,祛濕調理刻不容緩。
從中醫角度看,健脾祛濕有三個小妙招。
首先是穴位排毒。陰陵泉有健脾利濕的作用。經常點按或用刮痧的方式,刺激腿部陰陵泉穴,不僅可以達到祛痰濕排濕毒的效果,還對膝關節疼痛、膝關節水腫有緩解作用。
刮痧前可以涂抹刮痧油,以減少皮肉痛苦;如果家中沒有刮痧板,也可以用梳子、硬幣、勺子替代;刮痧時及刮痧后,應注意避風保暖;刮痧后3小時內不宜洗澡,避免舒張開放的毛孔受到風寒濕邪侵襲。
其次是蠶豆鯉魚湯。蠶豆、鯉魚皆可補中益氣,健脾益胃,利濕消腫。具體做法是,
準備適量的鯉魚、蠶豆、蔥姜,將魚內臟去除洗好,蔥、姜切段;鍋中放少許油,將蔥、姜放入爆香;放入鯉魚稍煎一會兒;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中火煮開;煮30分鐘湯即濃稠;蠶豆去掉外皮,倒入,放鹽稍煮即可關火。
第三個方法是紅豆薏米芡實粉。中醫說:濕氣首責之于脾,卻不限于脾。紅豆薏米芡實粉道地取材,對內調理脾、胃、肺、腎,對外消除濕氣引發的嗓子不適,皮膚油光,皮膚濕疹長痘,大便不成形等表癥。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脾虛肥胖者不宜加糖。過甜的食物會妨礙脾的運化,有濕毒的人加糖會導致痰濕更重。
[編輯: 劉曉明]
?